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ppt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ppt

ID:52134191

大小:581.50 KB

页数:69页

时间:2020-04-01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ppt_第1页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ppt_第2页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ppt_第3页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ppt_第4页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第一节税收概述第二节税收原则第三节税收负担与效应第四节税收制度第一节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本质与特征二、税收要素三、税收分类一、税收的本质与特征(一)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以政治权力为基础,按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无偿课征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体现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以及纳税人相互之间的分配关系。税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二)税收的本质体现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以及纳税人相互之间的分配关系。(三)税收存在的依据1.传统观念(1)公需说(2)交换说(3)经济调节说2.现代税收存在的依据(1)为公共商品的供给提供资金保障(2)调节收入

2、分配关系(3)宏观经济调节(4)筹集建设资金(四)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税收的上述特征是衡量一种财政收入是否为税的标准。二、税收要素(一)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按税法规定负有直接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表明对谁征税。1.自然人2.法人与纳税人相联系的概念是负税人。负税人是税款的最终承受者。(二)课税对象又称为课税客体,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表明对什么东西征税。课税对象的不同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计税依据:是按一定标准对课税对象予以度量的结果,亦称为“税基”。税目:即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三)税率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是计算税款的尺度。它是税收

3、制度的中心环节。一般来说,税率可分为三类:1.比例税率2.累进税率3.定额税率1.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数量大小,均按一个比例征税。(1)统一比例税率一个税种只设置一个比例税率。(2)差别比例税率一个税种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例税率。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幅度差别比例税率2.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的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累进税率分为:(1)全额累进税率在课税对象的数额达到适用高一级的税率时,课税对象的全额均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税,即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均按所适用的税率计税。(2)超额累进

4、税率在课税对象的数额达到需要提高一级税率时,仅就其超额部分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税,未超额部分仍按原税率计税。例1:设四级全额累进税率表。假定有甲、乙两位纳税人,甲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0元,乙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1元,则甲、乙两人应纳税额是多少?级次级距税率1全年所得0~1000元10%2全年所得1001~5000元20%3全年所得5001~10000元30%4全年所得10001元以上40%甲应纳税额=10000×30%=3000元乙应纳税额=10001×40%=4000.4元例2:设四级超额累进税率表。现假定某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为10001元,则该纳税人应纳税额是多少?级次

5、级距税率1全年所得额不超过1000元10%2全年所得额超过1000~5000元20%3全年所得额超过5000~10000元30%4全年所得额超过10000元的部分40%第一级:应纳税额=1000×10%=100元第二级:应纳税额=(5000-1000)×20%=800元第三级:应纳税额=(10000-5000)×30%=1500元第四级:应纳税额=(10001-10000)×40%=0.4元共计:该纳税人应纳税额=100+800+1500+0.4=2400.4元3.定额税率定额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实物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税额。(四)减税免税减税免税是依据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少征

6、部分税款或全部免于征税的优惠规定。1.税基式减免是对纳税人应税收入项目给予减除或免除的税收照顾。包括起征点和免征额的规定。起征点:是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课税对象的数量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要全额征税。免征额:是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只对课税对象中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为了便于理解,现举例加以说明:假设有甲、乙、丙3人,其当月的收入分别是1499元、1500元和1501元。第一种情况:现在我们规定1500元为纳税的起征点,并规定税率为10%。那么,这3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的纳税情况应该是:甲的收入因为没有达到起征点而不纳税;乙的收入正好达到起征点,应

7、该全额计税:应纳税额=1500×10%=150元;丙的收入已经超过起征点,也应该全额计税:应纳税额=1501×10%=150.1元。第二种情况:现在我们规定1500元为纳税的免征额,并规定税率为10%。那么,这3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的纳税情况应该是:甲的收入均在免征额之内而不纳税;乙的收入正好属于免征额的部分,也不需要纳税;丙的收入比免征额的数额要多,则需要纳税,但应该是收入中扣除免征额部分的余额部分纳税:应纳税额=(1501-1500)×10%=0.1元。2.税率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