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pdf

ID:52254917

大小:2.04 M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26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pdf_第1页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pdf_第2页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pdf_第3页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pdf_第4页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doi:10.16539~.ddgzyckx.2015.04.004卷(Volume)39,期(Number)4,~,(SUM)147大地构造与成矿学页(Pages)601~609,2015,8(August,2015)GeotectonicaetMetallogenia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李俊良一,雷宝华。,郑求根4,段亮2,闫义(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3.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

2、66071;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100083;5.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晚白垩世一中中新世文昌凹陷的断裂系统和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受区域扭张应力场控制,其最小主应力方向沿Nww—Nw—sN—NNE向顺时针旋转,整体具有右旋扭张的特征。在该应力场的控制作用下,文昌凹陷共发育3种类型的扭张/压扭模式:与文昌A凹形成有关由弯曲断层控制的扭张下沉/差异隆升模式;与文昌B凹形成有关由分支断层控制的

3、扭张楔形下沉模式;和与文昌c凹形成有关由弯曲和分支断层汇合控制的菱形扭张差异隆升/下沉模式。这三种扭张模式不仅控制了凹陷的变形格局,形成3个不同的沉降中心和2个反转构造区,更对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聚等成藏要素的发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关键词:文昌凹陷;区域应力场;扭张模式;凹陷格局;沉降中心中图分类号:P5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552(2015)04.0601.009生油为主,且发育反转构造;文昌C凹发育褶皱剥蚀0引言等构造(朱伟林等,1997a,1997b;姜华等,2008),前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有

4、近30年的勘探历史(朱人并没有给予合理的成因力学解释。伟林等,1997;聂逢君,2011;张迎朝等,201la,为解释这些疑问,本文结合前人对珠江口盆地201lb),其勘探开发的主体为文昌A、B凹陷及琼海研究的大量成果,深入分析文昌凹陷的变形机制、凸起(王春修和张群英,1999)。受区域应力场控制,构造特征、沉积演化及其与周缘区域应力场演化之珠三坳陷断裂十分发育,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平间的对应关系,揭示了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形成与演面和剖面变形样式复杂的特征。前人研究认为,该化的区域背景;再对研究区内的断裂走向进行分层

5、区的断裂特征、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密切相统计,分析了研究区应力场的变化规律,总结出3关,均受太平洋板块Nww向俯冲及印度与欧亚板种扭张模式;最后,对文昌A凹陷、B凹陷和C凹块SN向碰撞的影响;但对于盆地内的一些特殊构陷的一些构造、沉积及油气成因等问题进行解释,造现象和油气地质特征,如:文昌A凹以生气为主,探讨了珠三坳陷及南海北部陆架盆地的发育、演化且沉降量巨大(林兴荣和孙志鹏,1999);文昌B凹以及与油气生成的关系。收稿日期:2013-012—27;改回日期:2014—08-15项目资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近

6、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技术”子课题(2008ZX05023—0l一007)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李俊1~(1973一),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勘探与研究工作。Email:lijl@cnooc.com.cn第4期李俊良等: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应力场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6074.4对油气成因的控制作用进行了阐述,结果显示其水平最小主应力方向盆地分析表明,不同的构造活动导致了不同的具有从NWW--~NW,NW--~SN,SN---~NNE向变化的沉积相带,而不同的沉积相又使烃源岩具有不同的特征,并在一

7、定程度上控制了研究区的成藏要素。地球化学特征。比如,珠三南断裂的活动强度具有但珠三坳陷只是华南陆缘的一小部分,珠三坳陷的早期强烈晚期减弱的特征,致使不同时期的沉积演形成演化与华南陆缘的演化是否一致?南海各板块化有所差异,即形成了以滨浅湖相为主的文昌组烃的俯冲碰撞与珠三坳陷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断源岩和以河沼相为主的的恩平组烃源岩,前者主要裂系统、火山活动、演化阶段又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生油,后者主要生气。同时,珠三南断裂活动的差异王洪才等(20131重建了55Ma以来的典型时期性也造成了凹陷在不同时期沉积中心的迁移(

8、图8a),海陆格局,认为中生代末,东亚陆缘受古太平洋板从而改变了原先的沉积相态,对烃源的分布产生了块早期NWW方向转为NNW方向俯冲的影响(王洪一定影响,使得文昌凹陷文昌组的烃源岩主要集中才等,2013;Zhoueta1.,1995),呈左行压扭状态(Ru在主干断裂的下降盘且成熟早,而恩平组成熟烃源andPigott,1986;Briaiseta1.,19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