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泰兴黄桥地区剥蚀厚度恢复及其意义.pdf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剥蚀厚度恢复及其意义.pdf

ID:52260012

大小:1.58 M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6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剥蚀厚度恢复及其意义.pdf_第1页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剥蚀厚度恢复及其意义.pdf_第2页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剥蚀厚度恢复及其意义.pdf_第3页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剥蚀厚度恢复及其意义.pdf_第4页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剥蚀厚度恢复及其意义.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剥蚀厚度恢复及其意义.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8l膂地质论评GEOLOGICALREVIEWVMo1a.r5.82N0o.12苏北泰兴黄桥地区剥蚀厚度恢复及其意义田媛媛¨,蒲仁海¨,吴聿元,张淮,黄敏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西安,710069;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内容提要:苏北泰兴黄桥地区的二叠系孤峰组灰黑色页岩和龙潭组黑色泥岩与煤层是一套重要的海相一海陆过渡相生烃层系,受印支期挤压造山、燕山期断陷、喜马拉雅早期断陷等构造运动影响,它们经历了复杂的埋藏和生烃作用。虽然在北部深陷区埋深达万米以上,

2、可能发生了持续的生烃,但其他大部分凸起构造上的现今埋深只有200—2000m,凹陷和斜坡构造上埋深2000~5000m,不同构造部位的生烃强度与剥蚀厚度和埋藏史有关。根据井点最大厚度估算的该区印支期的最大剥蚀厚度为2256m。钻井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震剖面上地层趋势外推法恢复的该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早期最大剥蚀厚度分别为900m和550m,主要剥蚀区位于东、南、西次凸斜坡带,随时间推移较大剥蚀厚度位置向东、西方向扩展。根据恢复的剥蚀厚度和埋藏一构造热演化分析得知,北部和西部凹陷主体区的二叠系烃源岩在燕山期末至今达到了

3、主生烃期,斜坡和次级凸起区处于低成熟一未成熟阶段。关键词:黄桥地区;剥蚀厚度;古构造演化;生烃期苏北泰兴黄桥地区位于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捕获和保存条件考虑,上古生界烃源岩晚期成藏潜代盆地次一级构造单元——南京凹陷东北端的黄桥力更大(陈安定,2006;袁玉松等,2006;陈安定等,复向斜带中(任以发,2005)。处于苏北陆相中、新2001)。盆地模拟计算也表明,黄桥地区处于上古生代盆地的斜坡部位,常称为黄桥斜坡带。该区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强度较大区域,研究该区生代属于稳定的地台构造环境;受印支运动的影响,上古生

4、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意义重大(刘东鹰,2003;上古生界地层被强烈挤压改造,导致大面积剥蚀;晚陈安定,2002),而上覆地层的剥蚀厚度与下伏烃源白垩世以来,先后经历了仪征、吴堡、真武、三垛等多岩二次生烃直接相关。因此,剥蚀厚度恢复对认识次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区域性的不整合面上古生界烃源岩生、排烃时问很重要。本次研究正(邱旭明等,2006;王杰等,2006)。尤其是晚白垩世是以上古生界二叠系烃源岩为重点,以黄桥地区钻末和新近纪末的运动,在凸起部位发生了强烈的剥井资料和2kinX4km的二维地震资料为依据,通过蚀和改

5、造(朱光等,2000;姚柏平等,1999;白云风等,剥蚀厚度恢复和古构造演化图的制作,重现上古生2007)。界烃源岩在印支期、白垩纪末、古近纪末的埋深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黄桥地区多个层位中况,并与前人古地温研究成果相结合,分析上古生界发现了CO、CH和N混合气藏,但烃类油气藏的勘烃源岩的可能的生烃状况。探没有实现实质性的突破(程石麟,2007)。前人研l剥蚀厚度恢复究认为,下古生界烃源岩(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在印支期前已经成熟,受二叠纪以来,黄桥地区剥蚀面主要有三个,即印后期构造运动

6、的影响,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大多支不整合面、晚白垩世浦口组不整合面和古近纪不数被破坏,但经过印支一燕山运动导致的大规模抬整合面。升剥蚀及后期地层大幅度连续沉降,仍存在二次生由于黄桥地区古生代构造和沉积环境较稳定,烃现象。而上古生界烃源岩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一地层厚度变化不大,经后期印支运动改造,构造复新近纪刚刚进入成熟阶段,从滚动生烃、油藏的适时杂,所获取地震资料较差,但钻井分层资料充足,根注:本文为中国石化勘探先导性研究项目(编号G1408-09-KK-0)的成果。收稿日期:2011-03-28;改回日期:201

7、1-12—19;责任编辑:章雨旭。作者简介:田媛媛,女,1988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震解释方面的研究。通讯地址:710069,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Email:tianyuan0206@126.120113。通讯作者:蒲仁海,教授。电话:029—88302388;Email:purenhai@126.COITI。302地质论评2012钲鲁雪松,蒋有录,常振恒.2007.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3)根据成熟区的烃源岩分布和古构造演化对其意义.地质科技情报,26(2):8一l2.油

8、气运移的影响而确定的黄桥地区有利油气聚集区蒲仁海,姚宗慧,张艳春.2000.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演化气田带呈两个右斜的“V”字形分布在深凹陷周围和工区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天然气工业,20(6):27~29.西部凹陷边缘的斜坡或次凸带上。邱旭明,刘玉瑞,傅强.2006.苏北盆地上白垩统一第三系层序地层与沉积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7~11.致谢:感谢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研究院项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