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pdf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pdf

ID:52274962

大小:3.17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26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pdf_第1页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pdf_第2页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pdf_第3页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pdf_第4页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doi:10.16539~.ddgzyckx.2015.06.003卷(Volume)39,期(Number)6.~,,(SUM)14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页(Pages)1008~1O21,2015,12(December,2015)GeotectonicaetMetallogenia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柏道远,熊雄,杨俊,钟响,姜文(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016)摘要:雪峰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的盆山过渡带以齐岳山断裂为界,分为西部的隔档式褶皱带和东部的隔槽式褶皱带。对盆山过渡带内褶皱的成因和形成

2、机制有多种不同观点,其中以“雪峰西推模型”影响最大并广为研究者接受。该模型认为盖层(南华系及以上地层)在雪峰造山带推覆体的推动下向NW发生多层次拆离推覆及递进挤压而形成隔槽式与隔档式褶皱。本文通过实测构造剖面、地球物理剖面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选择桑植一石门复向斜和沿河地区褶皱对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的褶皱变形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解剖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桑植一石门复向斜内褶皱具“复杂褶皱”组合样式,主要形成于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沿河地区褶皱为典型隔槽式褶皱,主要与早燕山运动NWW向挤压有关:(2)褶皱主要受区域挤压体制下包

3、括褶皱基底和盖层在内的原地岩层体的整体水平收缩及其导生的冲断、滑脱作用所控制,其中桑植一石门复向斜内褶皱基底变形主要以逆冲断裂为主,沿河地区褶皱基底变形则以滑脱背斜为主;(3)区域挤压下整体水平收缩变形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雪峰西推模型不能解释的若干重要地质事实,包括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雪峰造山带未发生向西侧褶皱带的大规模推覆、盆山过渡带具大幅度整体性构造抬升等,同时也不存在雪峰西推模型中地质剖面无法平衡的问题。关键词:隔槽式褶皱;复杂褶皱;变形机制;盆山过渡带;齐岳山断裂中图分类号:P542文献标志码:A文章

4、编号:10¨01.1552(2015)06.1008—0140引言2002,2006;赵泽恒等,2008;丘东洲等,2012;周文等,2012)。但由于该地区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盆山过渡带是当今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近山、喜山等多阶段构造演化以及多期次构造变形的年来国内外不少新的油气发现即位于盆山过渡区的叠加改造(赵宗举等,2003;周文等,2012),油气演冲断构造带和构造三角带(杜春国等,2009;王瑞瑞化过程及成藏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因此至今未取得等,2010)。位于雪峰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的盆山震旦系一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

5、实质性突破。由于经历过渡带,现今广泛埋藏分布的震旦纪一早古生代海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断裂、褶皱变形,寻找有利的构相地层具备与四川盆地类似的区域性烃源岩层、储造圈闭成为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环节,因此构造样集岩层、盖层等良好的成油气地质条件(谢渊等,式和变形机制研究便变得尤为重要。2012),相关海相油气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已有多年,该盆山过渡带构造上表现为“侏罗山式”弧形褶在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规律方面已取得诸多研究进皱带,其中齐岳山断裂以西、以东分别发育隔档式展r王根海,2000;赵宗举等,2002,2003;马永生等,和隔槽式褶皱(丁道

6、桂等,1991;颜丹平等,2000;收稿日期:2014—11—03;改回日期:2015-03—25项目资助:中国地质调查局中上扬子重点地区(雪峰山)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关系研究(1212O1l220750·02)、湖南1:25万武冈市和永州市幅区调修测项目(1212011120793)I~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柏道远(1967一),男,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与基础地质研究。Email:daoyuanbai@i“·。。第6期柏道远等: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Tl_2.下三叠统一中三叠统;D—P.

7、泥盆系和二叠系;S.志留系;O.奥陶系;e.寒武系;Z.震旦系;Pt3.新元古界;Pt2.3.中元古界一新元古界。剖面位置见图1。图10桑植~张家界构造剖面(据李三忠等,2011,略修改)Fig.10Sangzhi-Zhan西iajietectonicsectionOtt-h.早奥陶世桐梓组和红花园组;e¨,.寒武系娄山关组;C3b.寒武系比条组;C2—3C.寒武系车夫组;C2a.寒武系敖溪组;Cls—q.寒武系石牌组一清虚洞组;e1”.寒武系牛蹄塘组;z.震旦系;Nh2.晚南华世南沱组;Pt3W.新元古代五强溪组;Pt3m.新

8、元古代马底驿组。剖面位置见图1。图l1松柏一人头山构造剖面Fig.11Songbai-Rentoushantectonicsection盆山过渡带褶皱缩短量为65kin;梅廉夫等(2olo)V2向北西大规模滑移后形成的“空档”。基于雪峰西推志留系顶界面作为标志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