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究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究

ID:5235300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6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究_第1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究_第2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究_第3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究_第4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究  摘要: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丰富的规划经验,主要围绕绿地生态、岸线工程生态及建设生态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工作。关键词:滨水区;景观生态;岸线工程;规划设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现代旅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改造成为了各国普遍的现象。滨水区景观生态建设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其景观信息量丰富,一般是城市景色最美的地区,也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同时,滨水区景观具

2、有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生活、娱乐、休闲的需要,而且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一些可行的规划设计建议,希望对今后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工作有所帮助。1滨水区绿地生态问题的规划设计思路7滨水区绿地是原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但大部分城市的滨水绿地设计至今大都还是沿用城市人工环境空间的思维和手法,缺乏对于滨水区自然属性以及生态特殊性的考虑:或过于追求形式和工程要求,以简化单调的人工绿化代替河岸自然植被,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生态环境;或往往忽视地方乡土植被,过分追求新奇性和集锦式景观效果,引入大量外来物种,

3、影响了本土水岸植被系统的稳定;或河流湖泊周围甚至水中小岛上,筑建了高大的楼房,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生动植物的生存。基于生态规划原则,滨水绿地规划应着眼于对河流、道路和绿地的施工及管理中采取各种对策,尽可能将多种动植物的生存地保留下来。1.1滨水湿地的保育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自然之肾”之称。例如汕头牛田洋湿地保护区,就是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湿地,在保护汕头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汕头之“肾”、汕头之“肺”。1.2保护自然植被7河流的自然植被从上游到下游有多种变化,河堤内外、高河滩、

4、水边的低洼湿地和流水区域等环境不同,其中生长的植物类别和生态也不同。与局部地形相对应生长着生态条件不同的各类植物,有木本植物、水边多年生水生植物,堤防上有一年生草本植物和两年生草本植物,以及与这些植物群体相对应地衍生出的动物群体。1.3优先培育当地原生植物光、温、水、土壤、地形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当地原生植物对这些因子的利用保持着充分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原生种群的树木与引进的树木相比,能更好地融入自然系统的循环中,对于那些直接依赖它们生存的小动物来说,会有更多机会获得食物。我们应该珍惜原生的树木。如果要引进外来的植物,一定先要考虑这种植物对规划方案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是否与周围景观相融合,要

5、尽可能以接近自然的状态进行植物种植。2滨水岸线工程生态问题规划设计思路许多城市滨水区域以防洪为目的的对水岸的截弯取直、加深河槽、混凝土加固、筑高坝等措施,产生了诸如洪水流量、流速以及泥沙量增加,洪水压力转嫁到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河岸的水量调节功能减弱;破坏了河岸生物的生存环境;弱化了水环流过程等生态问题。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2.1恢复河道自然景观创造多样性的环境条件7河漫滩、河湾和自然湿地等自然地貌,可以通过截流和下渗等形式发挥蓄水功能,既有利于地表径流的减少,也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稳定平衡河水流量,减弱洪水的冲力,保证了河床的稳定,也减少了下游

6、的洪峰流量。同时,通过土壤和植被渗透过滤,也改善了水质。而且,类似河岸和河底的浸蚀、冲刷和淤积,为新的物种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可能性。水面忽宽忽窄的河流,其贮水和游水功能强,可使洪水峰值流量减少,延迟洪水产生,收到理想的治水效果。构造多变的河流能使水质净化处于最佳状态。如果将河流改造成水渠一样,形状雷同单调,水的流动形态也不会变化,环境条件十分单纯,只能形成贫乏而又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只有在河流里构筑浅滩和深潭,河底尽量不用混凝土铺装,河流的走向尽量避免僵硬笔直的形态,让河岸线忽宽忽窄地不规律变化,水中有小岛,河水有很小的自然落差,岸坡或陡峭或舒缓,呈现构造上的多样性时,才会创造出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条

7、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2.2形成缓冲带,保留富有多样性的水岸边界调查结果显示,鸟类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50~110m左右的距离,人与鸟类筑巢地的距离需要保持在30m左右。水边的鸟类更容易受到人类的影响。如果在邻近自然保7护的区域设置可供众多人聚集的设施和场所,则会对那里的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好设置缓冲地带,将一定范围的区域设定为保护区域,避免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并确保人与生物(鸟类)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