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总阅官.pdf

康熙字典总阅官.pdf

ID:52469942

大小:971.9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3-27

康熙字典总阅官.pdf_第1页
康熙字典总阅官.pdf_第2页
康熙字典总阅官.pdf_第3页
康熙字典总阅官.pdf_第4页
康熙字典总阅官.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康熙字典总阅官.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康熙字典》總閲官、纂修官行歷考實虞萬里一、引言《康熙字典》(下簡稱“字典”)編定、行世至今已近三百年。這三百年中,譽聲毀辭,此起彼伏。方其頒行,官方奉爲“義例精詳,窮源正訛,統彙百代”之典,《四庫提要》譽1之爲“六書之淵海,而七音之準繩也”,一切文字點劃、音讀、義訓均以之爲凖。稍行日2久,漸覺未能盡善,於是在私人著作中略作隱晦曲折的表示。及乾隆四十二年王錫侯《字3貫》案之後,士人噤若寒蟬,不敢言其非;道光七年王引之《字典考證》行世以來,學者4踴躍,相繼摘其謬。漢字籀篆隸楷演變繁紊,古今字義、南北方音又復交互夾雜,要編纂一部理想、完善的字典即在今日也難乎其難,更

2、何況當初。但摒棄一切毀譽不論,一部字典5能够風行三百年,它傳播漢字之形音義,普及傳統之漢文化,惠澤求知民衆的豐功偉績已1撰寫《四庫提要》的陸錫熊寫過一篇《飭禁書寫俗文别字以正小學示》説:“恭惟御定《康熙字典》義例精詳,窮源正訛,統彙百代,諸生自當祗遵恪守,無軼範圍。”(《寶奎堂集》卷六,道光己酉重刊本,第3頁。)清代筆記、著作中動輒舉《康熙字典》爲點劃、音讀、義訓之準繩者隨處可見,不遑列舉。即連刻本上也作爲招徠讀者的廣告詞,如慎詒堂《書經》扉頁有“遵依《康熙字典》,點畫無訛,校訂精刊,其審音、葉韻、辨異、類句、圖考備載,誠善本也,識者鑑之”廣告語一條,其《禮記》

3、扉頁有“遵依《康熙字典》,點畫無訛,校訂精刊,誠善本也,識者鑑之”廣告語一條,皆以文字點畫遵依《字典》爲書籍精善之標準。2如汪由敦《松泉集》卷十四《恭讀御製雨獵篇》中論《雨獵篇》“儒冠著制候和門”句中“制”爲雨衣一義,謂《字典》引《六書正訛》而實則出自《左傳》,因有“不知《字典》何以據《正訛》而不明征《正訛》所引之《左氏》”之問。之後又附帶引及京兆試硃卷中“變本加厲”和“少雙寡二”二成語之出處,而總結説“生吞稗販,剿説蓄疑,祗自貽悞耳”。指責之語極其婉轉隱晦。3王錫侯《字貫》案始末,見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所編《掌故叢編》,中華書局,1990年,第497~546頁。4

4、對《字典》的更正改撰,其實可以追溯到很早。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刊行後,即東傳日本,六十多年後,日人都賀庭鍾、都賀枚春有《字典琢屑》一卷(安永九年刻本,1780年),那時國内正值《字貫》案不久,所以鴉鵲無聲。道光七年王引之《字典考證》之後,日本山田清風對其作過增訂(《增訂康熙字典》十五卷首三卷末二卷,有明治十八年渡邊氏刻本,1885年),石川英輔也有校訂本(明治二十五年博文館重印明知十五年活字本,1892年),清代旗人英浩於光緒十九年(1893)撰《字典校錄》一卷刊行。二十世紀以來,徐珂在《清稗類抄·經術類》中亦有指摘(中華書局,第八册,1986年),193

5、6年黃雲眉撰《清代纂修官書草率之一例——康熙字典》一文(原載《金陵學報》第六卷第二期,收入《史學雜稿訂存》,齊魯書社,1979年,第242~254頁),1937年黃侃撰、黃焯記《論康熙字典之非》一文(《制言半月刊》40期),1943年日人渡部溫刊行《康熙字典考異正誤》(昭和18年株式會社井田書店),1988年王力先生又著成《康熙字典音讀訂誤》(中華書局),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和錢劍夫《中國古代字典辭典概論》都有專節評述,其他散篇文章更多,不具列。5徐元誥、歐陽溥存《中華大字典》一出,收字數量和排版款式已經超過《康熙字典》,逮《漢語大字典》行世,已翻開字典史新的

6、一頁。但近一二十年來《康熙字典》被不斷影印和點校重排出版,仍然説明它在民間有很大的影響。毋庸置疑。今天如果能以理智的頭腦、冷靜的眼光,平靜的心態來剖析、研究《康熙字典》,這不僅對《字典》本身,而且對其纂修過程及其得失,乃至漢語辭典編纂理論等都會有莫大的借鑒作用。作爲一名辭典專業工作者,筆者曾經編纂過《漢語大詞典》《辭海》二十多年,深知一部詞典編纂的成功與否,與編纂方針方法、材料搜集運用以及編纂人員專業學養有很大關係。本文專就《字典》編纂的動因和纂修人員的行歷、專業涵養及他們傾注於《字典》的精力作一番周邊的考察,以期引出《字典》是在怎樣的形勢下,在怎樣的隊伍中孕育

7、纂修而成,從而可使我們知道怎樣正確地去把握、研究《字典》。二、《康熙字典》編纂動因自宋初御纂《御覽》《廣記》《元龜》《英華》以來,歷代帝王多熱衷於修書,一以親風雅,一以飾盛世,既廣收人心,又牢籠英才,實踐證明,這確實不失爲一項安邦定國的措施。明太祖雖非文人,而黃佐説“洪武中,稽古右文,以開至治,故纂述之事,殆無虛日”。其《翰林記》卷十三《修書》備載明代各朝君主敕編之書,僅洪武、永樂兩朝就無慮數十種。6清初順治皇帝繼承這一傳統,有《易經通注》四卷、《御定內則衍義》十六卷等纂輯。康熙登基,亦於萬機之暇,乙覽經史,御纂欽定,殆無虛日。編纂之機構爲三館,國史館是隸屬於翰

8、林院的一個機構,武英殿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