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移动通信技术.ppt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ppt

ID:52521548

大小:845.05 KB

页数:130页

时间:2020-04-09

上传者:U-25935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ppt_第1页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ppt_第2页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ppt_第3页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ppt_第4页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2G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课后复习题 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标准化组织多址方式通信工作方式蜂窝通信概念 标准化组织标准的重要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地区性标准化组织 标准的重要性DVD专利风波6C联盟:13.8美元/台;3C联盟:5美元/台专利费合计:20美元/台左右CDMA90%的3G无线通信技术专利都与Qualcomm(高通)相关入门费约一亿元,必须购买高通芯片,销售额5%~8%提成,安全无保障 标准的重要性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卖产品五流企业卖力气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国际电信联盟 地区性标准化组织ANSI(AmericanNationalStandardsInstitute)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RIB(AssociationofRadioIndustriesandBusinesses)日本无线工业及商贸联合会CCSA(ChinaCommunicationsStandardsAssociation)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WTS(ChinaWirelessTelecommunicationsStandardsgroup)中国无线电讯标准组 地区性标准化组织EIA(ElectronicIndustriesAlliance)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TSI(EuropeanTelecommunicationsStandardsInstitute)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FCC(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TTA(TelecommunicationsTechnologyAssociation)韩国电信技术协会 多址方式电信资源是有限的!FDMA(频分多址)TDMA(时分多址)CDMA(码分多址)SDMA(空分多址) FDMA(频分多址)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频段发送信号FDMA系统为每位用户在可用频段内分配一小部分频率或频道,且在相邻的一对频道之间留出一小部分频谱作为保护带,以减少来自相邻频道的干扰无争用协议 TDMA(时分多址)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不同用户使用整个频段的不同时间段发送信号每个时间周期分为多个时间段,称为时隙。每对相邻的时隙都被一小段时间段(作为保护时间)分隔开,以减少来自相邻信道的干扰基于奈奎斯特抽样定理无争用协议 CDMA(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不同用户使用整个频段的不同特定码字发送信号在CDMA系统中,每个用户信号在整个传输过程中都使用一个宽带信道,使用相同的载频,占用相同的带宽根据分配给每个用户的特定码字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 CDMA(码分多址)根据信道情况,CDMA可被认为是无争用协议或争用协议如果信道中同时传输的用户数或者多址干扰值低于某一给定的阈值,系统可成功处理所有的传输,那么CDMA就是无争用协议如果干扰值大于该阈值,将会在传输中丢失所有同时传输的分组,那么CDMA就是争用协议因此,我们将CDMA视为一个功率受限系统,受限于来自其他用户的全部干扰功率 SDMA(空分多址)SpatialDivisionMultipleAccess利用空间分割构成不同的信道是一种信道增容方式,与其他多址方式完全兼容,从而可实现组合的多址方式,例如空分--码分多址(SD-CDMA)实现的关键是智能天线技术 通信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TDD:TimeDivisionDuplex时分双工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频分双工 蜂窝通信概念蜂窝移动通信宏蜂窝小区微蜂窝小区分级蜂窝结构微微蜂窝小区三层分级蜂窝结构智能蜂窝 一个蜂窝组ACDEFGB一个字母代表一组频率,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组的频率。 蜂窝式无线电话网ACDEFGBACDEFGBACDEFGBACDEFGBACDEFGB 蜂窝移动通信FCC的定义:一个高容量的陆上移动通信系统,分配给系统中的频谱被划分为独立的信道,这些信道按组分配给各个地理小区,这些小区覆盖了一个蜂窝地理服务区。独立的信道能够被服务区内的不同小区复用。 蜂窝移动通信蜂窝概念可用于FDMA系统,使同样的子频段可在距离足够远的蜂窝群中多次使用也可用于CDMA系统,降低干扰,提高系统容量同样可用于TDMA系统,通过TDMA与FDMA技术的结合提供较高的系统容量,容纳更多用户 宏蜂窝小区(macrocell)每小区的覆盖半径较大,大多为1km~25km。宏蜂窝小区基站的发射功率较强,一般在10W以上,天线也做得较高。 宏蜂窝小区每个小区中有一个基站,与处于其服务区内的移动台建立无线通信链路。各个小区的基站可通过电缆、光缆或微波链路与移动交换中心(MSC)相连。移动交换中心通过PCM电路与市话交换局相连接。 宏蜂窝小区存在的问题“盲点”:由于网络漏覆盖或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造成阴影区域等原因,使得该区域的信号强度极弱,通信质量低劣“热点”:由于客观存在商业中心或交通要道等业务繁忙区域,造成空间业务负荷的不均匀分布 微蜂窝小区(microcell)微蜂窝小区是在宏蜂窝小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覆盖半径大约为30m~300m;发射功率较小,一般在1W以下;基站天线置于相对低的地方,如屋顶下方,高于地面5m~10m;传播主要沿着街道的视线进行,信号在楼顶的泄露小。 微蜂窝小区最初被用来加大无线电覆盖,消除宏蜂窝中的“盲点”。由于低发射功率的微蜂窝基站允许较小的频率复用距离,每个单元区域的信道数量较多,因此业务密度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且RF干扰很低,将它安置在宏蜂窝的“热点”上,可满足该微小区域质量与容量两方面的要求。 分级蜂窝结构相邻微蜂窝的切换都回到所在的宏蜂窝上,宏蜂窝的广域大功率覆盖可看成是宏蜂窝上层网络,并作为移动用户在两个微蜂窝区间移动时的“安全网”大量的微蜂窝构成微蜂窝下层网络。 微微蜂窝小区(picocell)随着容量需求进一步增长,运营者可按同一规则安装第三或第四层网络,即微微蜂窝小区覆盖半径更小,一般只有10m~30m;基站发射功率更小,大约在几十毫瓦左右;天线一般装于建筑物内,业务集中地点 微微蜂窝小区微微蜂窝实质就是微蜂窝的一种,作为网络覆盖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主要用来解决商业中心、会议中心等室内“热点”的通信问题。 三层分级蜂窝结构宏蜂窝用于处理快速移动车辆的业务;微蜂窝处理慢速移动,集中于步行或交通阻塞车辆的业务;微微蜂窝用于覆盖商场和办公区等室内区域。用户接入时,系统根据所测得的信号强度和各蜂窝的容量为某一呼叫选择最恰当的蜂窝。 智能蜂窝是相对于智能天线而言的,指基站采用具有高分辨阵列信号处理能力的自适应天线系统,智能地监测移动台所处的位置,并以一定的方式将确定的信号功率传递给移动台的蜂窝小区。 智能蜂窝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智能蜂窝既可以是宏蜂窝,也可以是微蜂窝和微微蜂窝。这项技术正在研制过程中。 智能蜂窝提高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几个方面:扩大系统覆盖区域;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系统容量;降低基站发射功率,减少信号间干扰;减少电磁环境污染;节省系统成本。 移动通信技术的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的发展史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发展趋势移动通信技术的分代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的发展史移动通信可以说从无线电通信发明之日就产生了。标志:1897年,M.G.马可尼完成在固定站与一艘拖船之间进行的的无线通信试验,距离为18海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史1.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特点: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工作频率从最初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代表: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史2.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特点: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代表:20世纪40年代,美国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公用移动通信系统——公用汽车电话网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史3.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特点: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开拓了150MHz和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拨号接续形成了移动通信的无线传输、信道管理及移动交换的基本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史4.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特点: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代表: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史5.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开发了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量。数字网能提供语音、数据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史代表:1988年,欧洲提出主要建议和投标方案GSM900,频段900MHz;1989年,英国发放个人通信网PCN的许可证,工作在1800MHz的150MHz带宽,并采用GSM标准,将GSM推广到新的频段。称为DCS1800(数字蜂窝系统1800)。 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发展趋势从军用、专用到民用、公用从低频段到高频段从单基站的大区制到多基站小区制的蜂窝结构从模拟系统到数字系统 第一代模拟系统,20世纪80年代开始第二代数字系统,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制式有:GSM、IS-95CDMA、IS136、TDMA/CDMA数字无绳电话、WLL等第三代多媒体系统,即3G,21世纪开始,主要制式有:WCDMA,cdma2000,TD-SCDMA,WiMAX第四代?SystemBeyondIMT-2000,B3G,超3G移动通信技术的分代 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1987年,决定以900MHz频段TACS体制为我国公众蜂窝移动通信体制;1987年11月18日,广州开通了国内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001年12月31日我国关闭了模拟移动网络)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1995年7月中国联通GSM130数字移动电话网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建成开放1997年以后,国产第二代通信设备少量进入运营网络。 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的133CDMA网在经过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2002年4月8日,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正式运行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2002年10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2003年1月28日上海联通率先开通CDMA1X网络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正式面向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启动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工作2009年1月7日下午14:30分,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了一个低调的3G牌照发放仪式,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刻开始,我国真正开始进入了3G的时代。 2G蜂窝移动通信技术GSM系统CDMA系统 GSM系统GSM简介GSM系统组成GSM系统的说明GSM关键技术GSM系统特点 GSM简介1982年,北欧国家为方便全欧洲统一使用移动电话,向CEPT(欧洲邮电行政大会)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频段的公共欧洲电信业务规范。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一个在ETSI技术委员会下的“GroupSpecialMobile(移动特别小组)”简称“GSM”,来制定有关的标准和建议书。 GSM简介1987年5月,GSM成员国就以下方面达成一致意见数字系统采用窄带时分多址TDMA规则脉冲激励线性预测RPE一LTP话音编码高斯滤波最小移频键控GMSK调制方式1991年,在欧洲开通了第一个系统,并将GSM更名为Globa1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俗称“全球通” GSM系统组成移动终端部分MS基站子系统BSS网络子系统NSS其中MS与BSS之间的接口为Um接口,BSS与NSS之间的接口为A接口。GSM规范对系统的A接口和Um接口都有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A接口和Um接口是开放的接口。 参见下页GSM系统的总体框图 GSM系统的总体框图MSBSSNSSUm接口A接口 移动终端部分MS一般称为移动台,是GSM网络中用户使用的设备由两部分组成:移动终端客户识别卡(SIM卡)由它所漫游到的地理区域的一个VLR(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管理。 移动终端完成话音编码、信道编码、信息加密、信息的调制和解调、信息发射和接收。 客户识别卡(SIM卡)存有认证客户身份所需的所有信息,并能执行一些与安全保密有关的重要信息,以防止非法客户进入网路。还存储与网路和客户有关的管理数据,只有插入SIM卡后移动终端才能接入进网。 基站子系统BSS——组成基站收发信台(BTS):每个小区有一或多个BTS基站控制器(BSC):控制、管理多个BTS,与一个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相连 基站子系统BSS——功能通过无线接口与移动台连接,负责无线资源管理和收发信息。与网络子系统NSS中的移动交换中心MSC相连,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与固定网用户之间的通信。 网络子系统NS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移动设备识别器EIR操作维护中心OMC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网络的中心,主要执行交换功能,控制一或多个BSS。这种交换功能包括移动用户之间的呼叫,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PSTN和ISDN)及分组交换网用户之间的呼叫。一般一个MSC对应一个VLR 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动态用户数据库,存储进入其控制区内已登记的移动用户相关信息,并从HLR获取必要的数据可以服务一或多个位置区 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GSM的中央数据库。存储其控制区内的所有移动用户的注册信息——移动用户的静态数据,包括用户的接入能力,申请的业务和补充业务。一个可用的三元组(RAND/SRES/Kc),依照MSC/VLR的请求提供使用;当前正管理MS的VLR信息,并随MS位置改变而更新,并向呼叫MSC提供。 鉴权中心AUCGSM系统的安全中心。对用户鉴权对无线接口上的话音、数据信号信息加密 移动设备识别器EIR存储、识别移动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注:另一种识别码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与设备无关,存储在SIM卡中,直接计费。 操作维护中心OMC对GSM系统进行集中维护与操作允许实施远程集中操作维护管理支持高层维护管理中心(NMC)的接口 GSM系统的说明无线覆盖区域结构识别码信令位置更新固定网用户呼叫移动台越区切换鉴权和加密 无线覆盖区域结构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用于在国际上唯一识别移动用户结构(15位),如图所示,其中:我国MCC为460MNC的值中国移动的GSM网为00、中国联通的GSM网为01 区域识别位置区识别码LAI结构:MCC+MNC+LACLAC用于识别移动网中的一个位置区全球小区识别码GCI结构:MCC+MNC+LAC+CI CI用于小区识别 基站小区识别码BSIC用于识别相邻国家、地区或相邻的不同运营商结构:NCC+BCCNCC为网络色码,用于识别不同国家(国内区别不同的省)及不同运营商BCC为基站色码,由运营部门设定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为了对IMSI保密,IMSI仅在空中传送一次,便由VLR临时给来访移动用户分配一个惟一的TMSI号码替代仅在本地有效,当用户离开此VLR服务区后释放 TMSI的更新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用于在国际上惟一地识别一个移动设备,监控被窃或无效的移动设备。结构(15位):TAC(6)+FAC(2)+SNR(6)+SP(1)TAC为型号批准码,由欧洲型号中心分配;FAC为工厂装配码,由厂家编码,表示生产厂家及装配地;SNR为序号码,由厂家分配;SP为备用IMEI可在待机状态下按“*#06#”读取,读取的IMEI码与手机后盖板上的条码标签、外包装上的条码标签应一致 信令移动台与网络系统之间交换的控制信息信令通路与话音通路完全分开,移动台MS处于空闲状态时也要向系统更新位置信息。 位置更新1.当移动台开机时,将自己存储的位置区识别码与当前所在小区广播的位置区识别码比较。如果一致,已正确定位;如果不一致,移动台发送自己的IMSI及原先和当前位置区的识别码;2.BSC将收到的信息传给相应的VLR; 位置更新3.一个VLR服务一个或多个位置区。如果当前和原先的位置区由同一个VLR服务,移动台得到一个新的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VLR存储器更新;如果移动台进入一个新的VLR区,HLR存储器更新、旧的VLR删除数据、新的VLR增加数据。 固定网用户呼叫移动台1.呼叫者拨号,呼叫送到MSC2.MSC在HLR中查询移动用户当前所在区域的MSC;3.当前所在区域的MSC从VLR中查询用户的位置4.用户位置不十分明确时,当前所在区域的MSC管理的所有BSS寻呼此移动台;寻呼是通过公共控制信道发出TMSI实现5.移动台收到寻呼向基站发出响应; 固定网用户呼叫移动台6.基站向MSC提供响应信息;7.VLR对被叫的移动台鉴权,并准备业务信道编码;8.移动台发出振铃,同时呼叫者也得到回铃;9.被叫移动台回答时,一个业务信道准备好并建立呼入电路的连接。 越区切换移动台不断测量本小区及16个邻近小区的信号强度当测量结果表明当前连接的基站的信号变弱时,MSC、BSC、BTS协同移动台选择信号好的小区建立新的通信链路,同时释放旧的链路。 鉴权和加密鉴权是确认移动台MS是否合法;加密是通过密钥将业务信道的话音和数据信息都进行编码,来防止第三者监听。 鉴权和加密的流程1.移动台请求呼出,MSC向VLR通知移动台的请求,VLR接管鉴权进程。2.MSC询问移动台的IMSI并将它传给VLR。VLR确定移动台的HLR,然后将IMSI和自己与当前MSC的识别码传给HLR。HLR收到用户的IMSI后,向鉴权中心请求用户的密钥Ki,此密钥保存在移动台和鉴权中心。 鉴权和加密的流程3.鉴权中心产生随机数RAND,利用存储的Ki通过算法A3和A8生成符号响应SERS及用于业务信道编码的密钥Kc。RAND、SERS、Kc构成移动台的一个三元组,用于以后的加密。这个三元组仅在通信中使用一次,之后便被毁掉。鉴权中心应MSC/VLR请求,计算出若干个三元组,并把它们送往HLR存储及送往相关的VLR。VLR又把它们传送给移动台当前的MSC。 鉴权和加密的流程4.MSC/VLR向移动台发送鉴权的随机数RAND,移动台用该随机数计算出响应SRES,回送给MSC/VLR。移动台同时用算法A5和Kc进行话音编码。VLR比较移动台的响应SRES和鉴权中心的SRES,如果一致,鉴权结束。VLR分配一个TMSI给移动台。移动台接收并记录下此TMSI。移动台保持在同一VLR区中时,所有的传输都使用同一个TMSI。基站用A5算法进行话音解码,并将解码的话音和数据信号传送给MSC。 鉴权原理图 加密原理图 GSM关键技术频段和带宽分配业务和控制信道编码技术调制和解调时延要求数据交织跳频间断传输DTXRF功率控制 频段和带宽分配GSM系列主要有GSM900、DCS1800和PCS1900,主要区别是工作频段的差异。目前我国主要的两大GSM系统为GSM900及DCS1800:每信道频宽200kHz;每个载波频道在同一小区内对不同用户进行TDMA,按每帧长4.165ms分为8个时隙;每个时隙是一个用户占用的一个物理信道;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和下行(基站发、移动台收)组成一频率对,供一个用户使用 频段和带宽分配GSM900系统频谱较低,波长较长,穿透力较差,但传送的距离较远,小区半径35km移动台发射功率较强(最大功率是8W,一般的手机最大功率是2W),耗电量较大,因此待机时间较短使用两个25MHz频段,分别124个(1~124)可用的上行和下行载波,双工间隔45MHz:上行链路890~915MHz下行链路935~960MHz 频段和带宽分配DCS1800MHz系统频谱较高,波长较短,穿透力佳,但传送的距离短,小区半径2km移动台的发射功率较小(手机的最大功率是1W),待机时间则相应地较长使用两个75MHz频段,分别374个(512~885)可用的上行和下行载波,双工间隔为95MHz上行链路1710~1785MHz下行链路1805~1880MHz 几大蜂窝通信系统 时间和频率多址方式比较信道频宽GSM:200kHz美国:30kHz日本:25kHz信道数GSM:124美国:832日本:540帧长GSM:4.615ms美国:40.0ms日本:20.0ms每帧时隙数GSM:8美国:3日本:6 业务和控制信道业务信道(TCH):传递两类信息编码的语音用户数据控制信道(CCH):传递信令信息,分三类广播控制信道公共控制信道专用控制信道 编码技术GSM系统是一种数字通信系统,话音或其它信号都要进行数字化处理我国固定电话系统采用的PCM-A律编码,采样速率8kHz/s,每个样值用8个比特的量化值来表示,数字信号比特速率为64kbit/s考虑实际可用的带宽,GSM规范中规定载频间隔是200kHz因此要把信号保持在规定的带宽内,必需大大地降低每个话音信道的编码的比特率,这就要靠采用低速率话音编码技术来实现 编码技术为了满足GSM系统的窄带通信模式,GSM采用三种话音编码技术,即:速率为13k的全速率(FR)编码技术:规则脉冲激励线性预测编码技术(RPE-LPT)——最常用速率为12.2k的增强型全速率(EFR)编码技术:代数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技术(ACELPT)速率为6.5k的半速率(HR)矢量和激励线性预测编码技术编码方式(VSELP) RPE-LTP的主要特征设置若干个脉冲位置固定、幅度变化的脉冲序列作为RPE激励序列选择与话音信号误差最小的一个RPE序列,将其参数传输,有效降低传输码率 RPE-LTP编码结构图 调制和解调采用调制前高斯滤波的最小频移键控,简称GMSK,从而降低带宽。 时延要求话音编码的时延越大,话音的质量越好时延大,通话有回声全部时延小于等于80ms 数据交织是为对抗突发错误,把数据重新排列和分配的过程。重排的数据将突发错误分散开,有助于接收端在进行话音恢复时抵抗多径造成的错误方法:每相邻的两个20ms时段产生的话音编码被交织到8个时隙中,然后分别在8个帧中传送 跳频按照跳频序列伪随机地改变一个信道频率的技术。作用:减少衰落谷点对传输的影响分离小区内的强干扰 间断传输DTX只在有话音时才打开发射机传输,减少空中干扰,提高系统容量 RF功率控制为了将移动台的发送功率降到能满足最低质量的要求,以降低共道干扰电平,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使用了RF功率控制MS有改变发送功率的能力,可将发送功率从最大值以2dB为步长递减到20mW基站计算MS需要的RF功率电平,并以4bit长的数字指令发送给相对应的移动台 GSM系统特点防盗拷能力佳网络容量大手机号码资源丰富通话清晰稳定性强不易受干扰信息灵敏通话死角少手机耗电量低 CDMA系统CDMA原理CDMA工作频带CDMA关键技术CDMA技术特点CDMA系统提供的电信业务 CDMA原理在CDMA中,每个比特时间分成m个码片,每个站分配一个惟一的m比特码序列。当某站欲发送“1”时,它就在信道中发送它的码序列;当某站欲发送“0”时,它就在信道中发送它的码序列的反码;多个站同时发送时,信号在信道中被线性叠加。发送站所占用的频带带宽提高到原来数据的m倍 CDMA原理码序列的性质:不同的码序列之间是相互正交的,即假如有S和T两个码序列,~S和~T表示各自码序列的反码,则应有如下关系式:S·T=0S·~T=0S·S=1S·~S=-1例如:S=(-1-1-1+1+1-1-1-1)T=(-1+1-1+1-1+1-1+1) CDMA工作频带国际上通行的可在CDMA个人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频段800MHz~900MHz1.8GHz~1.9GHz2.2GHz~2.4GHz这些频段的大气传播特性、城市传播特性各不相同 CDMA工作频带800MHz~900MHz频段适合应用于工作小区较大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8GHz~1.9GHz频段不如800MHz~900MHz理想,但仍有较好的传播特性,比较适合较小区、微小区的个人通信系统2.2GHz~2.4GHz频段的传播特性比较适合于给定小区,在CDMA无线用户终端系统中应用 中国2G频率资源分配情况移动GSM共使用频率资源34M对:900频段为[885-909,930-954];1800频段为[1710-1720,1805-1815];联通GSM共使用频率资源16M对:900频段为[909-915,954-960];1800频段为[1745-1755,1840-1850];电信CDMA共使用频率资源4M对:上行为821~825MHz,下行为866~870MHz CDMA关键技术扩频信道编码技术功率控制RAKE接收技术软切换 扩频CDMA给每一用户分配的码序列(扩频码)的带宽远大于所承载信息的信号的带宽,编码过程扩展了信号的频谱,所以也称为扩频调制,其所产生的信号也称为扩频信号。所传信号的带宽Bt与信息带宽Bi之比称为扩频系统的处理增益GpGp=Bt/Bi 扩频信号的的性能由于扩频信号扩展了信号的频谱,所以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窄带信号的性能抗干扰的能力抗衰落能力低载干比,隐蔽性抗截获的能力多址能力 扩频调制方式CDMA按照其采用的扩频调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序列扩频(DS)跳频扩频(FH)跳时扩频(TH)复合式扩频 直接序列扩频(DS-SS) 发射机和接收机结构图 信道编码技术cdma信道合成了三种不同的扩频序列以实现信息传递安全、稳定和独立行扩频序列A—沃尔什码(WalshCodes)扩频序列B和C—伪随机序列PN码(PseudorandomNoise) 沃尔什码(WalshCodes)沃尔什函数是相互正交(MutualOrthogonality)的,以保证用户信号正交。理论上,如果在多址信道中信号是相互正交的,那么多址干扰可以减少至零。实际上由于多径信号和来自其他小区的信号与所需信号是不同步的,共信道干扰不会为零。异步到达的延迟和衰减的多径信号与同步到达的原始信号不是完全正交的,这些信号就带来了干扰。来自其他小区的信号也不是同步或正交的,这也会导致干扰发生。沃尔什序列在前向链路中用于复用目的,用来区分信道;在反向链路中,沃尔什码仅用作正交调制码。 PN码CDMA系统中,伪随机序列(PN)用于数据的加扰和扩谱调制。在传送数据之前,把数据序列转化成“随机的”,类似于噪声的形式,从而实现数据加扰。接收机再用PN码把被加扰的序列恢复成原始数据序列。目前的CDMA系统采用一种基本的PN序列——m序列作为地址码,利用它的不同相位来区分不同用户 可变速率编码器使用不同速率的编码器可以得到不同等级的服务质量。随着话音激活因子的不同而变化,提高系统容量 功率控制CDMA在蜂窝系统中的应用几乎与GSM同时被提出,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主要原因在于CDMA的蜂窝系统必须具有高速、精确的功率控制要求,否则整个系统难以理想地工作甚至出现系统崩溃。QUALCOMM(高通)公司解决了这一难题后,使得CDMA码分多址技术应用于蜂窝移动通信成为可能,由此拉开了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蓬勃发展的序幕。 功率控制主要是通过测量移动台和基站的接收功率,利用开环和闭环相结合的功率控制方式,调整移动台发射功率,使移动台输出的功率电平在维持适当性能的情况下达到最小。一方面减轻了对其他用户的干扰,减少对小区以外的干扰;同时有助于克服衰落(“远近效用”),使靠近基站的移动台的到达功率与在小区边界的移动台的到达功率相同。功率控制分为前向功率控制前向指从基站到移动台反向功率控制仅由移动台参与的开环功率控制√移动台、基站同时参与的闭环功率控制√ 前向功率控制基站根据测量结果调整每个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其目的是对路径衰落小的移动台分派较小的前向链路功率,而对那些远离基站的和误码率高的移动台分派较大的前向链路功率。 反向开环功率控制(一)移动台根据在小区中接受功率的变化,调节移动台发射功率以达到所有移动台发出的信号在基站时都有相同的功率。它主要是为了补偿阴影、拐弯等效应,所以它有一个很大的动态范围,根据IS—95标准,它至少应该达到正负32dB的动态范围 反向闭环功率控制(二)基站对移动台的开环功率估计迅速做出纠正,以使移动台保持最理想的发射功率。 RAKE(分集合并)接收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城市建筑物和地形地貌的影响,电波传播必然会出现不同路径和时延,使接收信号出现起伏和衰落,即移动通信信道是一种多径衰落信道RAKE接收技术就是分别接收每一路的信号进行解调,然后叠加输出达到增强接收效果的目的,这里多径信号不仅不是一个不利因素,而且在CDMA系统变成一个可供利用的有利因素 RAKE(分集合并)接收技术CDMA系统采用两种RAKE接收方法:空间分集:基站使用有一定间隔的两组天线,分别接收来自不同方向的信号,独立处理,最后合并解调时间分集:移动台让接收信号通过相关延迟为D的逐次延迟相关器,延迟间隔D为扩频码码元宽或大于码元宽,不同的延迟相关输出结果对应不同路径的信号,选其最大输出的前几个做合并,实现RAKE接收。 软切换采用了移动台辅助的软切换。在切换过程中,移动用户与原基站和新基站都保持着通信链路,可同时与两个(或多个)基站通信,然后才断开与原基站的链路,而保持与新基站的通信链路。通过软切换可以实现无缝切换,保证了通话的连续性,减少了掉话的可能性。处于切换区域的移动台通过分集接收多个基站的信号,可以减低自身的发射功率,从而减少了对周围基站的干扰,这样有利于提高反向联路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CDMA技术优势CDMA移动通信网是由扩频、多址接入、蜂窝组网和频率再用等几种技术结合而成,含有频域、时域和码域三维信号处理的一种协作,因此它具有比其它系统非常重要的优势。与FDMA和TDMA相比,CDMA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其中一部分是扩频通信系统所固有的一部分是由软切换和功率控制等新的关键技术所带来的。 CDMA优点抗干扰性好抗多径衰落保密安全性高同频率可在多个小区内重复使用所要求的载干比(C/I)小于1容量和质量之间可做权衡取舍网络规划灵活,扩展简单 CDMA优点无需均衡器没有TDMA中的保护时间容易从模拟向数字过渡无需FDMA和TDMA中的信道频率管理软切换保证移动台在小区间顺利过渡增大系统的容量,是GSM的4~5倍手机电池使用寿命延长 CDMA系统提供的电信业务用户终端业务——是在用户终端协议互通基础上提供终端间信息传递能力的业务,该类业务包括电话业务紧急呼叫业务短消息业务语音邮箱业务 CDMA系统提供的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在两个网络终端接口间的信息传递能力。CDMA能陆续向用户提供1200~14400bit/s异步数据1200~14400bit/s分组数据及交替语音1200~14400bit/s数据等承载业务。 CDMA系统提供的电信业务补充业务——向用户提供包括补充业务授权、补充业务操作和补充业务应用等功能。包括呼叫前转主叫号码识别显示主叫号码别限制会议电话免打扰三方通话等 课后复习题移动通信技术的多址方式有哪几种?蜂窝移动通信概念宏蜂窝小区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GSM系统组成手机什么时候辐射较大?为什么?CDMA基本原理整理本章出现的技术名词缩写的中英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