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文化强国宏观微观路径.doc

申论范文。文化强国宏观微观路径.doc

ID:52763807

大小:2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30

申论范文。文化强国宏观微观路径.doc_第1页
申论范文。文化强国宏观微观路径.doc_第2页
申论范文。文化强国宏观微观路径.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申论范文。文化强国宏观微观路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首先要明确中国文化的源泉。我认为这个源泉在人民大众当中,在社会生活当中,在人民的创造活动当中。  从宏观看,应注意到三个方面  首先,上下结合。“上”指政府、领导。政府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文化改革,包括文化体制、组织、结构等,通过全面的文化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给文化人“松绑”,让人敢想、敢做、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起作家、艺术家、文化企业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文化是文化人主体的创造,如果有过多的束缚,就很难创作出传世经典的文化作品。“上”应宽容,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从“下”来说,文化创造主体应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们今天的

2、文化创作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肩负重任。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话,就很难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高水平电影、高质量电视,很可能沦为粗制滥造。文化人应该沉下去,沉到人民群众中去,细心体会群众心声,真正领会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其次,雅俗结合。现在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大家都喜欢看些通俗的、流行的、娱乐的东西。如果听任俗文化泛滥而不重视雅文化的话,我们从文化作品中所受到的启发意义就会越来越少。现在很多文化作品只是单纯的搞笑,比如我有一次到一个地方看到的文艺表演,已经到了粗俗、庸俗甚至色情的程度。这样就失去了文化真正的性质和价值,已经不是一

3、种精神的创造而沦为庸俗的表现。这种文化实际上是对社会对人们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种亵渎。  雅文化应该是“正俗文化”而不是“邪俗文化”。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雅文化,加强雅文化的教化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质量,展现中华文化应有的精神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经典文化的出现。现在每年长篇小说成百上千,真正留下来的能有多少呢?电影电视剧充斥荧屏,但是真正算经典的能有多少?这中间有大量的泡沫,在短时间内就会破灭,它们的价值、意义根本无从谈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究竟怎么样去推动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我们每个人负有什

4、么责任和使命。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这点,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才会得到切实的提升。  最后,中外结合。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世界文化是由各个民族的文化组成的,民族的文化是对世界文化的充实和发展。我们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时候,应该回到自己文化的源头上来。我们的文化应该有国字号的标志,应该含有更多中国元素,涵容世界文化,也就真正充实了世界文化。如果我们跟着西方走,一味模仿,失掉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就丧失了中华文化的自我,同时也降低了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可能在世界文化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很多文化作品之所以“走不出去”,不被别人所看好,就是

5、因为里面国字号的标志不明显,中国元素含量不够。《红楼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翻译,流传世界,是因为它已经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标志,一面镜子。  从微观看,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首先,无名而有名,有名而无名。现在很多文化人、作家、文化企业家一味追名逐利,而不是埋头提升文化作品的质量,不去吃透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去殚精竭虑地钻研作品,这种心存“有名”而追名的结果,只能是产生一堆粗制滥造的产品,反而失去了名。只有心存“无名”,甘心坐一段时间冷板凳,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去研究、去思考、去提升作品的内涵、质量,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们的心声,才能创造出经典作品,才能获得名。经典文化作品才能

6、流芳百世,如曹雪芹写《红楼梦》,他当时并没有考虑“名”的问题。当时他家庭衰败,经济困窘,在恶劣条件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成就伟大作品,“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其次,无利而有利,有利而无利。现在很多人“唯利是图”,都跑去追逐利益、追求金钱。文化产业追求利益原本正常,但是过度商业化,则陷入“为利而创作”而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为文化而文化”,也就丧失了文化,离文化越来越远。过于追求利益,完全商业化,很容易产生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出现改头换面的抄袭作品。这样的作品又怎么能获利、怎么得到好的票房呢?若不过分看重金钱,怀着一颗文化之心,抱着对时代负责、对人

7、民负责的心态去创作,反而会获得巨大利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好的文化作品,肯定会得到群众的认同和热爱。  再次,无乡而有乡,有乡而无乡。我们要重视体认乡土文化,因为乡土文化中最原汁原味地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蕴含着非常多、非常好的文化创作的资源。很多中国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不间断,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民族精神、内涵丰富,群众喜闻乐见。当前我们应该全面搜集、整理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不是局限于一个乡、一块土,而是加以全面总结,认识其特色、性质、神韵,吃透乡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这就是无乡而有乡。如果只关注某一种乡土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