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

ID:5314756

大小:457.1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8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_第1页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_第2页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_第3页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_第4页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石油工程建设2010年4月★★x★警哮张箭啸,夏政,穆冬玲,郭志强,商永滨(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18)摘要: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地面工程设计针对黄土高原复杂地形特点以及大规模滚动建产和快速建设需要。根据地质开发特点、原油物性和管理需求,应用了大丛式并布并和井站一体的小站布局模式,功图计量、树枝状不加热集输、油气混输二级布站的油气集输工艺.供注水一体化的水源直供、小站增压注水工艺。流沙连续过滤、反洗的水处理工艺等.优化简化了地面系统,同时推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

2、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地面建设投资的有效控制。关键词:超低渗透油藏:优化;简化;数字化;投资控制中图分类号:TE3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206(2010)02—0080—061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概况“两沟夹一梁”的地貌特征,地形破碎,梁塬顶部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系指渗透率小于1mD、和沟谷间相对高差一般在300In左右.水土流失严单井配产2t/d左右的油藏.其显著特点是分布重,并处于Ⅱ~Ⅳ级自重湿陷区。气候属于大陆性广、储量大、埋藏深、产量低,较常规产能开发区

3、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旱少雨且分配不均.降水块(平均配产4~5t/d).万吨产建的油水井数几多集中在夏、秋季,年平均气温8.3~15℃,最低乎翻倍.建设工程量大,开发成本较高。在超低渗气温一14.5—一35.9℃,最高气温34-4~37.7cI=。油透油藏开发中,推行勘探开发一体化、快速建产、区内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社会依托条件差,外规模开发、滚动建产、超前注水开发模式。2007部干扰大年在沿25、庄9、白155等井区进行了超低渗透油2地面工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藏先导性试验开发.2008年随即进行大规

4、模开发,在地面工程设计中.以“降低建设成本”为截止目¥前羊已建¥成羊产¥能385万t/a。建井6300余15。核心.坚持“简短、实用、经济、快速、标准”的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平均井深2200m.井网形原则,地面、地质、开发、管理“四位一体”紧密式一般为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井网密度为10~结合.紧扣生产特点和环境特点.统筹考虑,优化12.5口/km2.单井平均配产22.3t/d,采用超前布局.简化工艺,推行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注水开发.超前注水时间为95~105d。注水井配社会化服务.切实降低地面建设

5、成本.保障油田的注量20~25m3/d.最大注水压力:20.8MPa(长高效益开发6)、24MPa(长8)。(1)适应低成本开发的需要,针对油井小产采出原油属轻质含蜡原油。性质较好.具有低量、注水井小配注量的特点,简化系统,进一步降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的特征,密度850kg/m,低地面建设投入凝点20℃.原始气油比较高,为62.6~1l5.7m3/t,(2)突出整体性和规模性.适应短周期、快节油井初期含水率较低.一般小于30%.油藏地层奏、大规模建设的需要,满足当年部署、当年建成水总矿化度普遍较高

6、,约100g/L,水型为CaC1投运的进度要求.提高油井的当年贡献率.保证投型.pH值普遍呈酸性。资效益油田的地面主要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形.呈(3)突出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滚动建设中第36卷第2期张箭啸等: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地面设计探讨81调整变化的需要和超前注水的需要。应用较成熟.平均计量误差在10%以内,特殊井f4)适应大油田管理的需要,优化组织结构,计量误差较大简易多相计量工艺采用了多通阀自确保产量5000万t、人员控制在7万人的目标。动选井和小型计量分离器计量.对于大井组来说。(5

7、)适应高水平开发的需要,构建科技、绿多相计量的投入与功图计量基本相当.均为1万色、人文、和谐型油田。地面系统全密闭,采出油元/单井左右.且误差能够控制在5%以内,但管气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满足国家节能、节水、节理和冬季运行难度较大地的要求。油井计量的目的是掌握油井的生产动态.从(6)适应黄土高原的复杂地形特点。这一点上看.功图计量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自3地面工程设计的特点动化管理水平高.全天候数据采集和处理.实现3.1地面地下一体化.优化井场布局了井况在线监控.为井筒措施的及时、有效实施井场是油田地

8、面工程建设中数量最多、占地面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油井生产时率和效率积最大、投资比例较大、人员配置较多的单元之而多相轮转计量.在进行油井工况分析诊断时.一随着油田快速发展,井场土地征借、钻前道路明显地滞后于功图诊断。具有间接性和间歇性的,修建及井队搬迁等钻前工作已经成为影响油田产建特点另外根据井筒管理要求.每旬也需测试一提速的重要因素通过地面地下一体化的优化研次油井功图因此综合比较.确定继续推广功图究.确定了采用大丛式井组的布局方式.优化后的计量技术.同时生产运行中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