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_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_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

ID:5333785

大小:2.62 M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8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_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_第1页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_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_第2页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_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_第3页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_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_第4页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_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_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翻译ChineseTranslatorsJournal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李瑞林西安外国语大学摘要:本文首先梳理翻译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在反思、统合翻译能力自然观、要素观、最简观和认知观的基础上,以译者能力这一概念为切入点探讨翻译教育的目标内涵,提出了以高阶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译者能力动态观和译者素养观。本文认为,译者素养是译者素质和译者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译者根据翻译情境和目的建构翻译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译者形成专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志,译者素养应是翻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指向。关键词:翻译能力;译者能力;高阶思维;译者素养中图分类号

2、: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3X(2011)01-0046-061.翻译能力存的(Toury,1995:241-258)。与哈瑞斯的研究不同的是,图里认为,双语者早期的翻译是自发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研究一直是过在功能上是冗余的。双语者只有成为二元文化人,程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学术界基于不同理并能在现实社会情境下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其论范式、从不同视角对翻译能力这一关键概念进行翻译行为才具有社会功能。翻译能力实质上是先了旷日持久的探索,形成了自然观、要素观、最简天和养成的综合产物。观和认知观,以期揭示翻译能力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哈瑞斯的自然翻译观

3、是基于对双语儿童翻译内涵,进而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行为的考察结果提出的,强调翻译能力的天赋性、1.1自然观自发性和阶段性,其成果堪称翻译能力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自然翻译的天赋性与乔姆斯基的语乔姆斯基的语言-行为模型对早期的翻译能言观一脉相承。然而,哈瑞斯等人的研究针对的主力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威尔斯、哈瑞斯、图里等要是混合双语者,而未涉及并行双语者乃至职业学者从双语视角对翻译能力进行了研究,总体上译者,同时也未能充分考虑到双语能力与翻译能认为翻译能力衍生于双语能力。威尔斯指出,双语力之间在思维机制上的本质区别。尽管如此,自然能力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共同构成翻译能力的

4、基观开了翻译能力研究的先河,引发了学术界对翻础(Wilss,1976:117-137)。译者必须具备源语文译能力的关注和探究。本的分析能力和译语文本的产出能力。翻译天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语言能力,这一观点与哈瑞斯1.2要素观对翻译能力的早期定位基本相似。20世纪70年代哈瑞斯与图里的论争是译学研究“文化转向”末期,哈里斯对双语儿童的翻译能力及其发展问的佐证之一(Rothe-Neves,2007:125-138)。在此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双语者具备运用一种语背景下,翻译能力研究在海姆斯交际能力理论的言翻译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机制和能力,而且这是影响下逸出了纯语言学的框架,开始以交叉学

5、科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先天言语技能。任何一个双语为研究视阈,沿着翻译能力多元化的思维路径进者,只要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就可成为“自然译行探索,打破了自乔姆斯基以来的行为-能力二者”(Harris,1977:96-114)。哈瑞斯、舍伍德认为,分法,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能力的研究视自然翻译的发展须经历三个阶段:(1)前翻译阶段野。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研究以要素研(主要表现为字词翻译);(2)自动翻译阶段(将究为主,总体上呈现出自下而上的特点,认为翻译自己的所言所写翻译给他人);(3)传通阶段(以能力由若干相关的、可辨识的子能力构成,这些要中介身份促成他人之间的跨语言交流

6、)(Harris&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完Sherwood,1978:165-166)。图里也认为,双语者拥整的系统。斯多兹的文本取向能力模型、纽伯特的有“天生的翻译能力”,翻译天性与双语能力是共三元能力模型以及PACTE的多元能力模型在学术462011年第1期No.12011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出的翻译能力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一个可斯多兹将翻译能力划分为源语理解能力和译视化模型,其面向职业译者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得语交际能力,认为翻译能力实际上是指“有意识到了学术界的肯定,有关翻译能力习得建模与绩处理文本”的能力,支撑这两种能力的基础是有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

7、果对翻译教学研究产生了积关语言、文化以及专业领域的程序知识和陈述知极影响。然而,该模式显得较为繁杂,实质上是对识。元认知和职业经验对两种能力的发挥也有着翻译的前提性子能力、程序性子能力以及支撑性一定影响。斯多兹的显著贡献在于,她将元认知、子能力的整合。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皮姆提元语言能力以及知识纳入翻译能力研究的视阈,出了翻译能力最简观。也是最早提出“元语言意识”这一概念的学者之1.3最简观一,客观上引发了学术界对“元能力”问题的关注。(Lesznyák,2007:179-180)皮姆立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