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解析法在弥散试验中的应用.doc

浅析解析法在弥散试验中的应用.doc

ID:53661698

大小:6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5

浅析解析法在弥散试验中的应用.doc_第1页
浅析解析法在弥散试验中的应用.doc_第2页
浅析解析法在弥散试验中的应用.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解析法在弥散试验中的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解析法在弥散试验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阐述了电导率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弥散试验的野外工作方法,以及解析法在弥散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中的应用,以便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关键词:电导率仪:解析法;弥散试验;弥散系数电导率仪及具工作原理水的电导率与英所含无机酸、碱、盐的量有一定关系。当它们的浓度较低时,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变大,因此,该指标常用于推测水中离子的总浓度或含盐量。在电解质的溶液中,带电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移动而传递电子,因此具有导电性。电导是电阻的倒数,因而测定电导大小的方法,可用两个电极插入溶液中,测出两个极间的电阻R。据欧

2、姆定律,在温度一定时,电阻与电极的间距L(cm)呈止比,与电极的截而积A(cm)呈反比,即:其屮P为电阻率,是长lcm,截面积为lcm2导体的电阻,其大小决定于物质的本性。据上式,导体的电导(G)可表示成下式:其中,,称为电导率,,称为电极常数。电解质溶液电导率指相距1cm的两平行电极间充以lcm3溶液时所具有的电导。山上式可知,当已知电极常数(J),并测出溶液电阻(R)或电导(G)时,即可求出电导率。弥散试验弥散试验一般的方法是向钻孔中投入示踪剂,测定示踪剂在含水层中的运移情况,根据地下水的流速和示踪剂的浓度变化曲线,求得弥散度和弥散系

3、数。在野外试验中理想的示踪剂是无毒、廉价、能随水移动、化学性质稳定且不被含水层介质吸附和滤出的物质,帘用1311、NaCl和荧光素等。2.1试验孔的布置根据试验区水文地质特征,本次弥散试验布置有1个示踪剂注入孔和4个观测孔,各孔特征及位置分布如下:SW12:为示踪剂注入孔,位于试验区地下水流上游,SW11:为观测孔,SW13:为观测孔,SW14:为观测孔,SW15:为观测孔,孔深5.Om,孔深5.Om,孔深5.Om,孔径130mm。孑L径4>130mm□孔径130mm□位于SW12孔下游正东方向lm处,位于SW11孔下游正东方向lm处,位

4、于SW13孔东偏北45°方向lm处,孔深5.0m,孔径"130mm。位于SW13孔东偏南45°方向2m处,孔深5.Om,孔径©130mm。解析法求弥散度和弥散系数假定渗流区域为无限平面,地下水一维运动,而示踪剂的扩散视为二维弥散。地下水均匀流动,流速v,取水流方向为x轴止方向,y轴与其止交,坐标原点为示踪剂投放点。初始时刻瞬间注入质量为M的示踪剂,此定解问题可描述为:设,,该定解问题的解为:(2)其中:(2a)(2b)C、Cm分别表示测点(x,y)处浓度值和浓度垠大值。公式(2)仅依赖于一个参数,因此对于不同的值可按公式(2)给出一•组C

5、R〜tR'标准曲线(图1),把观测孔实测浓度曲线和标准曲线进行耦合,可求出纵向、横向弥散度。图1平面均匀流场中瞬时点注入法求纵向、横向弥散系数标准曲线()(引自Sauty,1980,151页,图9)具体做法是:作位于(x,y)点观测孔的CR~lgtR'曲线,并使之与标准曲线保持横坐标平行,使试验点与参数值为的标准曲线相配合。此时拟合点的横坐标分别为to和t0',山(2d)和(2b)式,贝I」:2.3试验本次试验选用食盐作为示踪剂,示踪剂投放前,先测定各孔中静止水位和本底浓度,然后将15kg的食盐在短时间内快速注入示踪剂注入孔中地下水位以下

6、。示踪剂投放深度与观测孔观测深度一致。示踪剂投放后,用便携式手持电导率仪定时测定齐观测孔中电导率变化。观测吋间先疏后密,当观测到示踪剂后,观测时间加密。现场观测时间持续10d。电导率在1Oms/cm以下范围,有:其中,溶液浓度P的单位为mg/L,电导率EC的单位为mS/cnio山现场电导率观测数据,做观测孔SW11中NaCl溶液浓度与时间对数曲线CR~lgtR,如图2。图2观测孔SW11实测NaCl溶液浓度变化曲线2.4试验结果本次弥散试验历吋10d,共监测320次,只有观测孔SW11成功观测到数据,而其余观测孔SW13、SW14、SW1

7、5均未观测到数据,且观测孔SW11数据也并不理想,因此本次试验没有成功。2.5试验失败原因该试验区地处长江和北夹江、东夹江围成的小岛上,南北长达2.4km,东西宽约1.6km,属长江冲积平原的河漫滩地,地形平坦,无丘陵高山。试验区上部岩性粉质粘土冋填土,含粉土,局部为吹填砂,层厚为0.20〜6.60m;地表填土以下为粉质粘土与粉土互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及粉砂,岩层厚度一般为20〜40m,底部为一厚1.10~15.65m的粉砂层。试验点岩性为粉质粘土及淤泥质粉质粘土。试验区地农河网密布,鱼塘众多。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并以径流形式排泄

8、于长江,在天然状态下水平运动迟缓属垂直补给蒸发型。该地包气带厚0.5~2.5山,乖向结构单一,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在1.18E-6"9.59E-6cm/s之间,渗透性极弱。该区地下含水层渗透系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