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

《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

ID:5371211

大小:413.5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8

《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_第1页
《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_第2页
《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_第3页
《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_第4页
《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月,第43卷第3期,May,2013,V01.43,No.3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文学研究】《尚书》“诗言志"本意之探索钟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摘要:对于《尚书》“诗言志”的理解,一般倾向于接受《毛诗大序》的看法,将“志”和“情”混同起来。但“志”与“情”的混同还是遭受到不少质疑,迫使我们对其本意进行反思。由于这段文字出现在儒家思想比较成熟的时代,因此儒家思想体系的背景必须被考虑。《尚书》中“典乐教胄子”所希冀达致

2、的,是由道德修养自然呈现的一种境界——中庸,“诗言志”的“志”就必然指向道德意志,而不是指向“情”。关键词:诗言志;人性论;中庸;道统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13)03-0160-05我们通常认为,早在《尚书》中,中国诗论就已经有了一个“开山的纲领”④:——“诗言志”。以下的一段文字是我们久已熟知的:帝日:“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日:“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_L捌-P131)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先对这段文字所出现的时代有所了解。虽然将

3、“诗言志”称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也知道这里表现的思想并不会太早,所以他看到“据顾颉刚先生等考证,《尧典》最早也是战国时才有的书”,就推测“‘诗言志’这句话也许从‘诗以言志’那句话来”,是有其思想渊源的。大概由于这三个字太简练太含糊,他又有些动摇,就又说“但也许彼此是独立的”[2](P193)。我们现在大概比朱自清那时更能认清这段文字所出现的时代以及背景,刘起舒以下的说法应该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留在《尚书》中的有关尧舜以及禹的《书》篇,是儒家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搜集材料编造成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儒家以《尧典》建立古史帝王系统和古代制度,以《皋陶谟》描述他们的政治道德与理想,以

4、《禹贡》综述大一统的地理和贡赋等。’’㈨硒5—66’在那个时期,儒家的思想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我们有理由认为“诗言志”应该处在一个较为系统的思想背景之下。不过,这个讲法过于简练,以致我们很容易忽视它的思想背景,于是接受了《毛诗大序》的看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上舯70’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在对“诗言志”的注释中,引用了这一段之后指出:“此语足为‘诗言志’的确解。”随之罗列汉唐以来重要注解,又收稿日期:2012.11-28作者简介:钟锦,男,辽宁岫岩人,华东师范大学哲

5、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康德哲学、中西人文学科会通研究。160①参见朱自清《诗言志辨序》:⋯诗言志’是开山的纲领”。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万方数据说:“大抵皆沿《关雎》序以为释。清儒承之,无多异说。’’⋯聊’这个解释是否果真如此确实,我们还需要联系儒家思想系统对之仔细检讨。我们应该注意,《毛诗大序》的解释将“志”和“情”混同起来:“在心为志”就是“情动于中”。孔颖达就是这样来看的,他对“情动于中”如此解说:“情谓哀乐之情,中谓中心,言哀乐之情动于心志之中,出口而形见于言。”[11‘上册阱o’在另外的地方,他说得更为明白:“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

6、一也。”[11(T册P2108)然而“志“‘情”的混同还是遭受了不少质疑。这种质疑最直接地出现于诗人对创作本身的反思中。他们敏锐地发现,尽管我们可以使用同一个“志”字,但是却无法遮蔽诗中所言的情意具有种种不同的性质。陆游在《曾裘父诗集序》中已经开始区分“志”中所包含的不同性质:“古之说诗日言志。夫得志而形于言,如皋陶、周公、召公、吉甫,固所谓志也。若遭变遇谗,流离困悴,自道其不得志,是亦志也。然感激悲伤,忧时闵己,托情寓物,使人读之,至于太息流涕,固难矣。至于安时处顺,超然事外,不矜不挫,不诬不怼,发为文辞,冲澹简远,读之者遗声利,冥得丧,如见东郭顺子,悠然意消,岂不又难哉。”[51(P2

7、U4)袁枚的《再答李少鹤书》则通过肯定不同性质的“志”来反对“志”的单一化倾向:“诗人有终身之志,有一日之志,有诗外之志,有事外之志,有偶然兴到、流连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字不可看杀也。谢傅之游山,韩熙载之纵伎,此其本志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亦夫子余语及之,而夫子之志岂在是哉?”[6]‘第五册P208’这种质疑同时思辨性地出现在理学家对思想自身的反思中。因为“性善情恶”是他们不可动摇的思想根基,如果“志”中混入了“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