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论文.pdf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论文.pdf

ID:53739406

大小:2.28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4-21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论文.pdf_第1页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论文.pdf_第2页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论文.pdf_第3页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论文.pdf_第4页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g88@2。145曹地质学报ACTAGEOLOGICASINICAVMoa1.v882N0o1.54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夏文静,牛漫兰¨,闫臻,吴齐¨,郭现轻,付长垒,李继亮1)合IE212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内容提要:柴达木盆地北缘牦牛山地区出露的牦牛山组是一套由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相共同构成的陆相沉积组合,冲积扇

2、相砾岩一粗砂岩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SE侧,扇三角洲相砂岩一泥岩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NW侧。古水流分析表明牦牛山组沉积物主要来自其SE侧古隆起,但后期扇三角洲相包含少量来自NW和NE向的沉积物。该套沉积组合序列特征与区域上分布在牦牛山西侧同时期形成的湖泊相、滨浅海相沉积共同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晚志留一早泥盆世时期存在一NW向倾斜的古斜坡,且晚期北侧发生抬升。砾岩和砂岩碎屑组成与区域岩石组合类型对比表明,牦牛山组沉积碎屑物主要来自于滩间山群。沉积组合序列特征、碎屑组成和区域构造背景综合研究表明,牦牛山组可能为柴达木

3、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断陷盆地的充填物。关键词:冲积扇;扇三角洲;古地貌;牦牛山组;柴北缘牦牛山组由青海石油普查大队于1958年创立,域地质工作的深入,人们对牦牛山组的岩石组合、沉指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牦牛山、赛什腾山地区的积相和形成时代以及形成构造环境也产生了新的认一套晚泥盆世陆相粗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组合;识。陈守建等(2007)通过区域对比研究认为,分布其中紫红色、杂色碎屑岩组合位于下部,中~酸性火于东昆仑地区的牦牛山组是一套陆相、滨一浅海相碎山岩组合位于上部。在柴达木盆地北缘阿木尼克山屑岩、碳酸盐岩

4、和中酸性火山岩组合,属于典型的裂一带,牦牛山组为一套海一陆交互相沉积夹基性一中陷伸展型磨拉石建造,标志着晚古生代裂陷伸展盆酸性火山岩组合(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1)。青海地演化的开始;李瑞保等(2012)在总结了东昆仑地省地质矿产局(1997)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将分布区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认为分布于东昆仑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陆相碎屑岩统称为“牦牛山地区的牦牛山组为一套形成于初始裂谷体系下的磨组”,并将其重新定义为“分布于中、南祁连山及柴达拉石,其中夹有双峰式火山岩,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木盆地周缘的一套由磨

5、拉石建造和火山岩共同构成和河流沉积体系。张耀玲等(2010)、陆露等(2o10)的岩石地层单元”,其中磨拉石建造位于该套组合的分别对东昆仑格尔木南水泥厂、锯齿山地区牦牛山下部,由灰绿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组成;火山岩、组下部碎屑岩中的流纹岩夹层和上部火山岩组合中火山碎屑岩组合位于上部。的英安岩进行了LA—ICP-MS和SHRIMP锆石U—长期以来,牦牛山组被认为是一套形成于晚泥Pb年龄测定,其中采自水泥厂一带碎屑岩中4件流盆世的陆相磨拉石沉积组合,标志着柴达木盆地周纹岩夹层样品的Pb/。。。U表面加权平均年龄分别

6、缘造山带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结束(姜春发等,为423.2±1.8Ma、408.2±2.4Ma、404.9±4.81992;PanYushengeta1.,1996;许志琴等,2007;Ma、399.6±2.8Ma,锯齿山一带火山岩组合中英李荣社等,2007;张雪亭等,2007)。近年来,随着区安岩的卸。Pb/U表面加权平均年龄为406.1±2.9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272221,41372207)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12O159,12120114080001)共同资助的成

7、果。收稿a期:2013-10—18;改回日期2014一l一28;责任编辑:黄敏。作者简介:夏文静,女,1989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造山带沉积学。通讯作者:闫臻,男,1970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造山带沉积学研究,Email;yanzhen@mail.igcas.ac.cn。第5期夏文静等: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945古地貌特征,以期为系统研究牦牛山组形成时的构造层。空间上,砾岩、含砾粗砂岩组合具有向北厚度逐环境、岩石组合类型、沉积相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柴渐变薄且砾石砾径逐渐变小的趋

8、势特征,而砂岩、泥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最直接沉积学证据。岩组合增多;垂向上,砾岩、含砾粗砂岩组合主要分布于剖面下部,向上岩石粒度逐渐变细。此外,巨厚1区域地质背景层一厚层状砾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且在局部柴达木地块北缘与祁连造山带以及西秦岭造山地段可见砾径大于50cm的砾石;英安岩或流纹岩带相连(图la),出露有前寒武纪变质岩、寒武一奥夹层仅见于剖面b和f一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