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关怀:关怀教育的“软肋”-论文.pdf

回应关怀:关怀教育的“软肋”-论文.pdf

ID:53761059

大小:309.9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4

回应关怀:关怀教育的“软肋”-论文.pdf_第1页
回应关怀:关怀教育的“软肋”-论文.pdf_第2页
回应关怀:关怀教育的“软肋”-论文.pdf_第3页
回应关怀:关怀教育的“软肋”-论文.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回应关怀:关怀教育的“软肋”-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德育探索回应关怀:关怀教育的“软肋"张崇付梅(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关怀教育中,被关怀者回应施爱亦为重要。目前,国内针对“回应关怀”的探讨明显缺失,对“关怀”价值的研究呈现单向性、片面性的不良趋势。由此基于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对关怀中的回应行为进行探讨,提出回应关爱的策略主要有体验性策略、暗示性策略和灵活性策略。[关键词]回应;关怀;关怀教育;关怀伦理[中图分类号]0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14)08—0039—04对于“关怀”,有人将其定义为美德。亚里士多德就指出,关怀是关爱

2、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其本身目的是促进朋友的生活幸福,道德进步,养成关怀他人的习惯。在本文中,关怀被定义为“关系”,体现在主体的实施与客体的回应。这一定位,在国内也普遍认可。一、回应关怀的内涵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是关怀伦理学和关怀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其关怀教育思想在国内备受推崇。诺丁斯指出,关怀过程是由行为主客体双方共同承担、共同付出和得到回报的过程一般认为,在关怀关系中,被关怀的一方处于弱势地位,更倾向获得帮助。诺丁斯则表示,受到关怀时,关怀的客体有责任对主体反馈,给予其肯定和鼓励。关怀意向的产生、关怀行为的选择和实施、关怀的感知、认可及回应,这些

3、环节贯穿整个关怀行为之中,展现了双方的情感交互。因此,关怀体现了一种平等互惠的双向联系,关怀的双方都能从中收获美好的情感体验,获得鼓励和支持。Ll关怀的产生和维系需要主体的施爱与客体的回应。然而,目前国内对“关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关怀教育的实施、关怀品质的建构、关怀价值理性的探讨、关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关怀缺失的应对等方面,对关怀过程的剖析、对关怀双方责任和义务的研究都略显不足。换而言之,对关怀中回应行为的关注明显缺失。_2研究回应关怀,有其理论和现实可能性。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行为具有可预见性。马斯洛认为,人在每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并支

4、配其意识,影响行为的发生和变化。他将需求按阶梯形式排列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埃里克森的人生成长阶段论也有类似描述。由此可见,行为深受成长规律、需求欲望的影响,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关系有远近亲疏之分,关怀也具有相似的层次。李敏对关爱进行了两种划分:第一种将关爱划分为自我的关爱、自我中心的关爱、公正的关爱、非伤害性客体的关爱以及普遍的关爱;第二种则是认知水平的关爱、知情统一的关爱和知情行统一的关爱。由此可见,丰富的关怀理论研究支撑着对回应行为的研究。回应行为研究的现实可能性,主要体现为素材丰富。李天燕

5、指出,在交互中子女对长辈的影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往往双方难以意识,需要更强的自我反省力量。因此子女需要父母的时刻观察和指导、纠正,而纠正和指导过程中将会产生丰富、翔实的研究素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也有类似素材提供。[收稿日期]2013—09—09[作者简介]张崇(199O一),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付梅(1978一),女,安徽利辛人,硕士,讲师。现代中小学表育循国02014年第8期的重要完善。3.优化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即“发生在社会空间中的教育”,其主要作用是拓宽个人素养、发展全民素质以及建构终身教育。一般而言,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6、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而狭义上社会教育则有所限定,被认为是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虽然定义有所不同,但是社会教育蕴含着广泛的教育主体、丰富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育形式、复杂的教育环境,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从更复杂、更广阔的层面要求了人际关系的关怀。社会需要关怀,而回应则决定了关怀的效率。诺丁斯认为,关怀有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两种不同的形式。自然关怀是一种不需要伦理参与而激发的关怀形式,它更倾向于一种

7、本能性的需求,是一种双方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却又不可替代的关怀形式,如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等;而伦理关怀则更加复杂,其对象是那些与我们在社会地位、文化、物理时空层面上有一定距离的人,所以这种情形的关怀在起点上,就需要个体的自身伦理感来加以补充。由此可见,冷漠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初始属性,而人文关怀则是社会人性化的必要保障。L4与自然关怀不同,伦理关怀是维持社会教育关怀化的主要载体。在社会学习和交往中,关怀双方并非处于弱势和强势的对立地位,也不伴随天然的本能和责任,而是一种平等互惠,需要双方共同付出并收获回报的过程。仅仅强调关怀行为和关怀价值,忽视对关怀的回应,

8、人与人之间很难维持相互关怀的状态,关怀的伦理性诉求也将不断消退。这必然影响社会教育良性发展,乃至威胁社会的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