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论文.pdf

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论文.pdf

ID:53909124

大小:555.6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7

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论文.pdf_第1页
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论文.pdf_第2页
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论文.pdf_第3页
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论文.pdf_第4页
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32卷第5期561~567页山地学报Vo1.32,No.5pp561~5672014年9月MoUNTAINRESEARCHSept.,2014文章编号:1008—2786一(2014)5—561—07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张希彪,上官周平,王金成,毛宁(1.甘肃省高校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庆阳7450002.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两杨凌712100)摘要:采用样方法,对子午岭油松人工林群落更新特性以及环境因子对群落更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2、:油松人工林更新层有木本植物46种,其中有乔木16种,占总种数的33.33%,灌木29种,占总种数的64.58%。更新层的优势种有辽东栎、沙株和鞘柄菝葜等,油松为更新层的次优势种,油松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油松人工林群落更新层幼苗库丰富,高度级及龄级较小;更新方式以实生更新为主。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幼树数量影响极显著(P<0.01),当林分密度从650株/hm增加到1550株/hm时,林下更新的幼苗、幼树密度呈增加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继续增加,其密度逐渐减少;坡向对幼苗、幼树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当坡向由阳坡转向阴坡时,林下幼苗(树)密度

3、逐渐增加;不同坡位林分更新特征各异,从坡下向上,幼苗密度逐渐减少,而幼树密度在中坡位最高,其次是下坡位,上坡位最低;随着海拔的升高,幼苗(幼树)密度逐渐减小。处于阴坡的中密度林分更新效果最佳,合理调整林分密度有利于油松人丁林自然更新。关键词:油松;更新;环境因子;黄土丘陵区;子午岭中图分类号:s718.5.$754文献标志码:A天然更新是指一个植物物种或群落从其种子成天然更新的机制和规律也有所差别。熟、进人土壤到萌发、生长,最后长成健壮个体的连油松(Pinustabulaeorm~Carr.)耐干旱瘠薄,有续过程⋯。森林天然更新是乔木层物种组成的后较强的适应

4、性和抗逆性,同时具有很好的保持水土、备来源和群落自然形成乔、灌、草多层次结构以及多涵养水源及改良土壤的作用,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物种组成的必需环节,是森林资源再生产的一个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营造了要生态学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自我繁衍恢复的手大量的人工油松林,目前大部分已进入成熟期或近段。森林在天然更新时能够充分依靠林下层植成熟期,它们是否具有持续的自然更新能力,直接影被的自然发育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优响着该地区人工油松林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的化,并能够培育出合乎自然规律的、高生物多样性和顺利恢复。但由于对人工油松林群落的种群繁殖特高

5、生态质量的森林_3J。因此,森林天然更新是生态征及更新机制了解不够深入,采伐和保育方式不合恢复与重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维持森林动态稳理,部分地区的人工油松林群落处于衰退状态。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同植物类型,由于群落因此,研究人工油松林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可为退结构、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群落所处生境的不同,植物化人工油松林的恢复提供参考。本文以位于黄土丘收稿日期(Receiveddate):2013—11—17;改回日期(Accepted):2014—01—09。基金项目(Foundationite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90463);甘肃省自然科

6、学基金项目(2010GS05096)、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基金资助项目(1110—0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0501—303)。[rr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ionofChina(41390463);GansuProvincialNaturalScienceFound~ion(2010GS05096):GansuProvincialDepartmentofEducationtutorFoundation(1110—01);InstituteofWaterandSoilC

7、onservatio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ndMinistryofWaterRe-souresStateKeyLaboratoryofSoilErosionandDrylandFarmingontheLoessPlateau(10501—303).]作者简介(Biography):张希彪(1963一),男,汉族,甘肃武威市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群落生态学及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ZhangXibiao,(1963一),male,master,Professor,mainlyengagedinplantcommunitye

8、cologyandrestorationofdeg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