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ID:5455534

大小:495.0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7-11-12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_第1页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_第2页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_第3页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_第4页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章大纲要求:运用职业危害控制相关技术和标准,根据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本章历年考点分布涉及章节2007考点2008考点2009考点2010考点单选题多选题单选题多选题单选题多选题单选题多选题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电离辐射密闭空间作业要求粉尘伤害特点非电离辐射综合防尘措施

2、的八字方针防尘措施粉尘分散度生产性毒物存在的形态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有毒气体净化粉尘防治技术生产性粉尘分类防尘技术措施电离辐射的防护生产性毒物的防治电离辐射的防护红外线辐射的防护有害气体净化辐射的防护措施生产性噪声分类综合防尘措施的八字方针控制噪声的技术措施振动危害和噪声危害生产性噪声分类有害气体的净化局部排风罩噪声控制措施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知识《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激光的危害高频电磁场的防护措施职业危害采样点的设置要求振动预防技术粉尘分类空气监测类型及采样要求高温作业危害生产性噪声分类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尘、防毒基本要求1.原材料选择应

3、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料)。2.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艺设备),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对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机)。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

4、抑尘。当湿式作业仍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通风、除尘方式(法)。4.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系统(环)。5.可能存在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点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人)。二、防噪声与振动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噪声作业场所存在噪声危害的企业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5、、新方法控制噪声。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使噪声作业劳动者接触噪声声级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1.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产生噪声的车间,应在控制噪声发生源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噪声影响的措施,注意增加隔声、吸声措施。2.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3.为减少噪声的传播,宜设置隔声室。隔声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均应

6、符合隔声、吸声的要求。(二)防振动作业场所存在振动危害的企业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避免振动对健康的影响,应首先控制振动源,使振动强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三、防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基本原则和要求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一)防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以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等。1.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安装地址(位置)的选择应与居住区、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上述区域电场强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接触水平以下。2.

7、在选择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和电力设备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新建电力设施时,应在不影响健康、社会效益以及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极低频电磁场的接触水平。3.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制定非电离辐射防护规划,采取有效的屏蔽、接地、吸收等工程技术措施及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远距离操作,如预期不能屏蔽的应设计反射性隔离或吸收性隔离措施,使劳动者非电离辐射作业的接触水平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4.企业在设计劳动定员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心脏起搏器病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二)防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防护,也包括辐射

8、剂量的控制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四、防高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