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论文.pdf

“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论文.pdf

ID:54925759

大小:448.2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4

“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论文.pdf_第1页
“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论文.pdf_第2页
“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论文.pdf_第3页
“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论文.pdf_第4页
“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j!;c.乡孵2014年8月第28卷第4期JournalofChizhouUniversityAug.2014Vo1.28No.4“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王磊(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59)【摘要】‘.东方的崇高境界”在对“无限性”的对象的欣赏中表达的正是对“远”的审美追求,“远”构成了中国文学艺术中雄浑、冲淡等审美意境的基础,从这一角度来说,“三远说”的内涵远远超越了对透视原理的认知,其本质内涵在于意境,“三远说”的历史嬗变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实践都深刻地映证了这一点。[关键词】远;三远;写实山水;文人山水【中图分类号】J01[文

2、献标识码】A【文章编-~-]1674~11O4(2Ol4)04—0097—05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东方的崇高精莫过于永恒和无限”[2]94。在博克的表述中,崇高美虽神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东方的崇高境界”是一仍然与无限和永恒相关联,但其原因和根据却已转种“取消一切特殊性而得到一个渺茫的无限”⋯。换到认识过程中。同样,康德虽然也联系着“无限”“东方的崇高境界”乃是对“无限性”的对象的欣赏,来谈崇高.如崇高“可以在无形式的对象上见到,如也就是对“远”的审美追求,在中国山水画领域也由果这对象自身表现出无限性,或者由它的感召而表此而生发出了不断处于历史嬗变中的“三远说”。现出无限性

3、⋯⋯”但是崇高的根据却只能在人的理性观念之中。康德说,由于知性只能把握有限性,而1只有理性才能把握无限性,所以“真正的崇高不能对“无限性”的对象的欣赏,古罗马时期的西方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21盼。人也多少有着同样的审美表达。例如古罗马的朗吉黑格尔也是如此:“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努斯即在崇高中表达了对“无限性”的渴望:“对于图⋯⋯”[3179但黑格尔认为无限是绝对理念的性质.人类的观照和思想所及的范围,整个宇宙也不够宽因而他不同意康德把崇高看作来源于主观观念:广,我们的思想也往往超过周围的界限”。中世“所以我们不赞同康德把崇高看作来源于情感和理纪,欧洲人认为

4、一切的美都源自上帝,而上帝是崇性观念之类主观因素,而是认为它来源于它所要表高的,是一个无限而永恒的实体。只是在西方人那现的内容即绝对实体”l3】舳。绝对实体在黑格尔哲学里。这个实体是人格化的。相比之下,中国人把无限里即是绝对理念,并不是指真正的自然对象(黑格和永恒的观念归属于自然,中国人在审美过程中并尔恰恰认为“东方精神”的局限性就在于沉没于自没有将自然给人格化,自然虽能与人“合一”,但仍然的无限性之中)。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理性观念是然是一个自在的实体。西方人的人格化的上帝在近主观的,而他的理性观念是客观的。但我们认为观代欧洲的崇高审美中便被“人”取代了,崇高美的欣念只能说具有客观性,

5、而不可能说是客观的存在.赏也从对象的无限性转到对人的理性的欣赏,崇高所以无论是观念的主观说还是客观说,它们最终都美的根据也最终被放置到人的身上——人的认识是把崇高美的根据放置在人的精神过程中,崇高美过程中、人的理性观念中、和人的本质力量上。的对象便已不再是自然本身的无限性和永恒了。博克首先聚焦人的认识过程中去寻找产生无中国人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渺茫的无限”的限性崇高美的原因:“凡是引起我们的欣羡和激发崇高境界的审美,不过不是如黑格尔所说的“取消我们的情绪的都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我们对事物的一切特殊性而得到一个渺茫的无限”,而是在这里无知⋯⋯在我们的所有观念之中最能感动人的莫“渺茫的无限

6、”是有着自身的定性和特殊的内涵的.过于永恒和无限:实际上我们所认识得最少的也就那就是“远”,即用时间和空间的表象表征着的无限收稿日期:2014-03~17作者简介:王磊(1965一),男,安徽长丰人,安徽行政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讲师,硕:},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98池州学院学报第28卷广阔的意境的创造。老子已用“远”来描述“道”:“大《二十四诗品·冲淡》说:“饮之太和,独鹤与日逝。逝日远”[4]83。庄子则向往着“乘天地之正,而御飞。”这与庄子《杂篇.贝0阳》的“饮人以和”的句法雷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游无穷”即对“远”的精神同,其来源于庄说已很明显。“太和”即和谐之极境上的契

7、合游观。庄子渴望着“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也,故以之喻道,是再恰当不过了。所以宋张载说:也倾慕于“无何有之乡”的“广漠之野”,通过“逍遥“太和所谓道。”另外从“冲淡”的词意上看.冲是游”来去除“有蓬之心”而进入“道”的生活。屈原“悲“道”之虚的意思.因此“冲淡”突出的即是“道”之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展开的是对无限时虚。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空的浪漫想象。自宋玉将屈原《离骚》、《远游》中的宗”嗍。“忽兮其若海”。可见老子对道的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