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荣杰教学案例.doc

邹荣杰教学案例.doc

ID:54958372

大小:16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5

邹荣杰教学案例.doc_第1页
邹荣杰教学案例.doc_第2页
邹荣杰教学案例.doc_第3页
邹荣杰教学案例.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邹荣杰教学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数学建模思想引领孩子思维——谈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教学回放】一、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生活原型:1、(课件出示书P22,例4情景图及相关的数学信息)教师: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养鸡场左边有50间鸡舍,右边有30间鸡舍,每间鸡舍有75只鸡。求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2、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请列式计算。学生各自独立计算。生口答出示:(50+30)×7550×75+30×75=80×75=3750+2250=6000(只)=6000(只)3、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左右两边算法不同,但得数相同)4、每种算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结果相等,我们可以怎样连接

2、这两个算式?板书:(50+30)×75=50×75+30×75二、引导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1、算一算:(3+2)×353×(4+6)(13+12)×43×35+2×353×4+3×613×4+12×42、每组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相等)得出:(3+2)×35=3×35+2×353×(4+6)=3×4+3×6(13+12)×4=13×4+12×43、观察四个等式,每个等式都有几个数组合而成?(3个数)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1:等式的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式的右边是两个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学生2:运算顺

3、序不同,有的数使用了两次。4、引导概括。教师:你能用语言来叙述你发现的规律吗?(先在小组说一说)教师:能用字母a、b、c表示这个规律吗?板书:(a+b)×c=a×c+b×c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三、进行拓展衍生,1、拓展规律。教师:今天我们学习都是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由此你是否得到新的猜想?猜想一:三个数的和乘一个数,是否等于这三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三次乘得的积相加?猜想二: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是否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两次乘

4、得的积相减?……怎么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感兴趣的猜想进行验证?2、实践运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觉得有什么用?能举例说明吗?【案例透视与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生活原型。数学建模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原型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所谓过程,得到简化和假设,它是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上课开始,出示养鸡场的画面,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身边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价值性。同时弹性的问题设计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驱

5、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让数学贴近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双向建构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过程。2、引导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最关键的一步是建立适合问题的数学模型。下面结合本案例谈谈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第一,解读信息,弄清实际问题。包括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知识,从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在学生完成算一算三组算式后,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每组两道算式相等的关系。第二,简化信息。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简化。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根据数量关系,联系数学知识和方

6、法,用精确的语言作出概括。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四个等式,看这些等式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相同点,由此你发现什么规律。第三,抽象成数学模型。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即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比较——发现——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讨论、建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抽象、概括其本质,尝试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建立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出必要的假设,并进行数学的抽象与概括,从而建立起

7、某种特定的数量关系,利用相关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形成数学建模思想。3、拓展衍生,激活数学模型。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建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把学生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差异性,有差异才有交流和探索的必要,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新知识的差异性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探究建模中,需要学生自己去再次提出模型的假设,通过运用建立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模型,同时在建模的过程中创生出新的规律,原有的求解的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