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从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看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pdf

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从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看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pdf

ID:54982968

大小:241.2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07

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从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看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pdf_第1页
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从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看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pdf_第2页
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从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看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从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看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环球采风Globle编者按2013年3月27日,为期三天的第十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中文论文28篇,日文论文24篇。作为中日音乐比较会议的创始人和见证人,中国学者王耀华教授和日本学者金城厚教授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回顾了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变迁。其中,在金城厚的讲话中,谈及了此项研究开展之初,中国学者对于日本文化的热情和资料的匮乏,更感叹于当时日本学者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不了解。18年来,大家从以彼此介绍、分析自己的文化为主的一边倒的研究方式,到今天,更多的研究成果建立在对于中日两国文

2、化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研究的领域也从古代史、民族音乐拓展到当代两国音乐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就涉及两国的音乐史学、乐器学、戏曲、说唱艺术、佛教音乐、电影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多个层面。随着交流的不断增加和深入,双方文化中一些共有的现象都被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展示和探讨,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有益的参照。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从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看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王耀华会。作为18年历史的见证者,我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人前萘茎’蓄嚣景才成长、学术发展

3、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心情怀念田边尚雄、林谦三、岸边成雄、泷辽一、王光祈、杨一、研究者——从事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学者人数逐荫浏、常书鸿、黄翔鹏等中日音乐学界的前辈,是他们以远年增多.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事业大的学术眼光、科学的研究方法、辛勤的学术劳动,开辟了的发展提供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中日音乐比较研究这一方沃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首先靠的是研究者,只有培养领域,创造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推向了了大量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才能促进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一个高潮,在此,我们谨对他们

4、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恩惠致以提高。记得当第一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崇高的敬意!中国福建师范大学召开的时候,参会者近三十人左右,其对于前辈们的学术贡献,我曾经在拙文《中日音乐比中中方代表二十人左右,日方代表不足十人;到第七届中较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展望》中做过初步论述,在此从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召略。下面我就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为题,对现开时,出席会议者达78人,其中中方学者52人,日方学者状作~初步分析。26人。如果说研究者人数的大幅增加,只是从“量”的方面自1995年10月,在中国福

5、州举办第一届中日音乐比体现了研究队伍壮大的话,那么,从老中青研究者学术论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已历时l8年,每两年一次的文研究议题的扩展、内容的丰富、水平的提高,就更体现了盛会识新朋会旧友,话学术叙友情,如今已迎来第十次聚研究成果“质”方面的超越。由此,我们就可以增强信心,/、~4-~g-《PB3PLE'5MI.~ICI2014·1q1环球采风Globle倍受鼓舞了。以研究来参与和干预现实音乐生活的作用。18年前的中年学者,蒲生乡昭、蒲生美津子、糖口昭、日本著名学者林谦三先生是对遗存于日本的中国古代张前、陈应时、俞人豪、孙玄

6、龄、增山贤治等人如今都已成为乐谱进行解读研究的先行者,他的<琵琶古谱的研究>、研究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优秀<琵琶谱新考>等众多论文为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学者。例如:蒲生乡昭<日本古典音乐探究>、张前<中日音献。在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会议和这18年来的各种乐交流史>、陈应时<中国乐律学研究>、王耀华<三弦艺术刊物上,也有许多学者发表了关于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如:论>、<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等,都已经成为中日音乐陈应时、应有勤、澳大利亚学者Stevenc,Nelson等分别发比较研究领域颇具影响的著作。

7、表文章,或者提出“掣拍说”为新的节奏翻译方法,或者对像金城厚、壕原康子、山本宏子、寺田直子、大埭拜子、“掣拍说”进行论证和争议,这都有利于将古谱的解译研究吕锤宽、赵维平、周耘、马达等,当年的青年学者,经过18年引向深入。的研究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创造了优秀的学对于中日两国乐器的历史、形制和演奏方法的研究,林术成果,已经成长为成熟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者。他们中出谦三曾有<东亚乐器考>等、三谷阳子有《东亚琴筝的研现了众多的优秀论著。究>等、东洋音乐学会曾出版<琵琶音乐研究》等,成为成这18年来,出席历届会议的许多研究生导师

8、,都将自果颇为丰硕的传统研究领域。近十八年来,与琴、筝、琵琶相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带来参会,使这些学生在学术交流和实关的研究领域也有了新的进展,新出现了俞人豪、阎林红、地音乐考察中成长,甚至于在中日音乐比较研究领域里寻符丽琴、林月里、杨宝元、余明、朱佳、何丽丽、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