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史地导学析练教学模式.doc

宜城史地导学析练教学模式.doc

ID:55080321

大小:4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6

宜城史地导学析练教学模式.doc_第1页
宜城史地导学析练教学模式.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宜城史地导学析练教学模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宜城史地“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模式新授课导:(3分钟以内)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演示、材料、热门话题、旧知等引入。导语要求精,有概括性;设疑,有启发性;巧妙,有趣味性。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学:(7分钟以内)1.师指导自学的要求和方法:即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一般可安排一次自学,有时可视情况分几次学。每一次自学前都要交代清楚从哪里学到哪里。围绕思考题独立看书找答案,用铅笔在书上作记号、朗读、背诵等。有不懂的地方打上“?”号,请教老师和同学,通过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明确学习目标(见课前印发的导学案):生依据学习导学案查找答案。找好后,可小声朗读。或者做教师出示的提纲(教学案)上面的练习。练习要依“标”(课标)扣“本”(教材),体现基础性。3.师掌握学生自学情况:深入到学生中去,做过细地调查,了解的重点是中等生、学困生,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抓到手,并整理归类,个别问题随时个别解决,典型问题在后面的“析”中再重点讲评。教师要认真督察,对不善于自学、自觉性不高的不能放任自流。4.朗读背诵: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读背的内容:应是基础知识、重点知识。析:

3、(10分钟以内)1.析的目的:明了正确答案,加深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枝能。2.析的主体: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3.析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教、学生已会的不教、不教也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4.析的方式:让已找出答案的学生回答(即是倾向性问题),如学生说对了,教师给以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师(生)要指明答案的具体位置(在

4、哪页,哪行)。生用钢笔做记号。练:(25分钟以内)一.朗读背诵:1.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读背的内容:应是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二.口头检测1.自我检测。通过试图回忆法,检查出哪些地方记住了。哪些地方没记住,哪些地方记得不准。对于已记住的,就不必多花力气;没有记住或记得不准的,需多读几遍,理解记忆。2.相互检测。生生、师生口头检测背诵情况。三.笔头检测1.默写(1)目的:夯实基础,巩固所学,保证知识的牢固、准确,克服眼高手高、似是而非的现象。(2)内容:本课直观、基础性的重要问题答案。(3)更正形式:学生自阅、互阅、师阅有机结

5、合(三种形式不必在一堂课中同时呈现)。(4)查漏补缺(视情况而定)。2.练习(1)目的:拓展延伸,培养能力。(2)题目要求:应具备四性:一是代表性,教师要作精心准备,挑选典型试题,量不宜多,学生能举一反三。二是针对性,依据课标,紧扣课本,突出重点,夯实基础。三是层次性,由易到难,使好、中、差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四是新颖性,有别于开始口头背诵的题目,但多数答案应源于教材,少数开放性的问题可略高于教材,让学生的当堂所学知识能够得以迁移、巩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更正形式:学生自阅、互阅、师阅

6、有机结合(三种形式不必在一堂课中同时呈现)。(4)查漏补缺(视情况而定)。复习课一.导:温故知新。检测上节内容,揭示本节教学目标:(3分钟以内)1.主要形式是口头检测,内容是上节课的重要问题,或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其他问题。2.点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范围。即哪几课书。复习课一般一课时2课书。3.板书课题、问题(有导学案可省略)。二.学:(20分钟以内)1.生:朗读背诵:(1)顺序:学生根据以前的笔记,朗读、背诵。少数不清楚的答案,可做记号。单独请教同桌、老师。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读背的内容:应是基础知识、重点知识。2.师:巡回检测

7、学生笔记及背诵情况等,个别辅导。三.析:(一般5分钟左右)(视情况而定是否省略)析的内容主要是不明白的问题。若学生答案已明确,笔记清楚,可省略。四.练:(17分钟以内)一.口头检测1.自我检测。通过试图回忆法,检查出哪些地方记住了。哪些地方没记住,哪些地方记得不准。对于已记住的,就不必多花力气;没有记住或记得不准的,需多读几遍,理解记忆。2.相互检测。生生、师生口头检测背诵情况。二.笔头检测1.默写(1)目的:夯实基础,巩固所学,保证知识的牢固、准确,克服眼高手高、似是而非的现象。(2)内容:本课直观、基础性的重要问题答案。(3)更正

8、形式:学生自阅、互阅、师阅有机结合(三种形式不必在一堂课中同时呈现)。(4)查漏补缺(视情况而定)。2.练习(1)目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题目要求:应具备四性:一是代表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