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doc

ID:55366265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1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doc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doc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doc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doc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设计思想】内容浅显,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因此,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初步学会运用“研究性”方式学习文章,

2、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精美的画面。【教学难点】品析文章的美点:构思、用材、布局【教学方法】确定为“文学鉴赏课”。课前向学生下发译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交流,探究景物描写及其他方面的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展现三峡优美风光的记录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说明。2.欣赏完后教师指出:如今,高峡出平湖,这二十多年前的三峡美景正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只能在影片或在模糊的

3、记忆中捕捉它曾经的险峻和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懂文意。听老师带着惊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学生学读。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文中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三、问题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探究。(一)问题情境。1.文字优美,描绘传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峡的风景特点进行描写的?2.三峡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四季各异,追溯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你想到了什么?(二)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一:《三峡》先写山后

4、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为什么?明确: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绵绵不断;再写水的四季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话题二:《三峡》写四季的景色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简要的分析。明确:春冬之景:“素”“绿”“清”“影”数字;写秋之景:“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其中“素”“绿”“清”着重写水的色彩,而“寒”“肃”“凄”“哀”则蕴涵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属于“借景抒情”一类的典型词语。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话题一

5、:《三峡》语言凝练,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包容了四季景色,罗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明确:(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冼炼地描绘。话题二:课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试想: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清波,却怎么可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呢?这个译文是否有问题?明确:这个翻译的确存在问题。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为“合叙”)的修辞,也就是

6、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述,翻译时不能逐字进行,要从文意出发,找出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如“耳目聪明”应是“耳聪目明”。据此这句的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话题一:课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用在这里有何作用?明确:作者用这个例子写出了江水的湍急。话题二:文章开头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特点,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特点?明确:“绝巘”“峻”“林寒涧肃”“空谷”这些词语都能印证

7、。师生与作品的对话话题一: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能否调整写山写水的顺序?明确:这体现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了山高岭连的特定地形才能产生江流湍急的水势,山是因,水是果。因决定了果,山是总写,水是分写,顺序不能调换。话题二: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绘景物却尽传其神,笔法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可以从语言、结构、描写等角度入手)明确:(示例)描写手法美:(1)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绘出三

8、峡的地貌特征;(2)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峡峰连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四、拓展研究1.摹拟《三峡》第二段的写法,写出春风拂拂之景。2.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试比较三峡的古今。3.课外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优美的文言文,试与写景进行比较。4.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展开一场有关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题目可设计为:(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地开发和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