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浅谈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doc

其他(心得)之浅谈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doc

ID:55442100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3

其他(心得)之浅谈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doc_第1页
其他(心得)之浅谈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doc_第2页
其他(心得)之浅谈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doc_第3页
其他(心得)之浅谈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其他(心得)之浅谈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其他论文之浅谈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   何谓《论语》?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就是说大家在互相问答的过程中,弟子们记录下了这些只言片语,并把这些言语集结在一起流传下来,于是就成了一本《论语》。   《论语》观其文中孔子的态度可发现,它表现的是一种朴素、温暖、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并进而影响其众多弟子。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回答道:你看,苍天在上,亘古不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照样春夏秋冬

2、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子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教育学生、讲道理时是温和的、因循诱导的、与人商榷的口气说话的。   2006几千年前孔子时代就已明白且能身体力行教师的德性,那么我们今天到底应该如何找到传统的美德,让教师来饯行呢?答案只有一个词——言传身教,这不是笔者杜撰,而是孔子提出且饯行了的美德,也是效果最佳的德育方法,否则孔子怎么会有弟子三千呢?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啊!   观古人,明师德建设之必要,但如何饯行才是关键。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恕何谓“恕”也?“恕”乃宽容之意,中国文字中有八个字可以进一步地诠释它,“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你会说:当今社会想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那么就请把今天的社会与当时孔子的时代进行比较一下,不用翻词典,就一个时间概念可以体现——春秋战国时代……,难道我们当今的社会比那时还动荡不安吗?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就这么简简单单。   佛家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两人出去下山化缘。走到一河边,因为这个小和尚年龄尚幼,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地学师傅。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傅就问姑娘,说你要过河,我背你过去,于是老和尚就把姑娘背过河。姑娘向老和尚道过谢意后,老和尚领着小和尚继续走。而小和尚对师傅刚才的举

4、止是目瞪口呆,可他又不敢问,于是走啊走啊,大概憋了有20里路,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道说:师傅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可以背那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而你却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这个道理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仁者不忧”嘛。当今我们很多老师,会因为生活里不开心的事,而把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带到课堂;再加原本对学校或领导的不满,此节课如果哪个倒霉的家伙撞到了这位老师的枪杆上,那就是自找苦吃了。学生在成长阶段他们会学习他周围的一切事物,即使他不是主动学,但周围的事、物对他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今天可以无缘无故地拿学生出气,在学生心目中

5、,他就会认为:下次我不开心时,迁怒于别人,那也是天经地义,因为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就是“言传身教”,当然这是反面教材。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里,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过的犹如快餐,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感情,学生从小就看见的是那种缺乏人情味、没有宽容之心的社会,那我们的人类将发展到何方去?   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必恭必敬地问道:“何谓‘仁’者”?,孔子回答道:爱人;然后樊迟又问道:“何谓‘智’者?,孔子答曰:知人。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仁“的真正核心就是做你身边的这件事,爱你身边的人,即爱亲亲,泛爱众,仁民爱物。今天的老师能否理解学生,爱学生?这

6、是最基本的德行体现。有的老师认为师、生是两大永不相容的阵营,甚至拿出《孙子兵法》那一套研究出所谓的《班主任兵法》来”对付“学生。所以只有老师具有了永远的爱心,爱学生之所爱,能做到义、礼、智与信于一体,这样也就达到了”不言而育“了。还需要所谓的”兵法“来”对付“学生吗?学校、学校本乃育人之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学校全体人员义不容辞之责任。而且,每位教师都要严于律己;因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   以上只是我在读《论语》时,观今之德育工作而领会出的道理。记得一位德育老师曾在发表过文章说:在德育课堂上他教育学生要正直、诚实、守信等等,而自己、包括学校领导每天都行欺骗之为——老师应付领导

7、、领导应付上级、上级应付上级(中央)……如果我们的生活圈是这样的一个德育氛围,那我们未来的校将不校,国将不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