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范文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doc

论文 范文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doc

ID:55696250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5

论文 范文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doc_第1页
论文 范文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doc_第2页
论文 范文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doc_第3页
论文 范文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文 范文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课堂导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师生在“问〃和“答”的碰撞、适应、启迪过程中,产生共鸣、进入理想境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讨论。关键词: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有效提问;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4在刚刚结束的期考学生代表座谈会上,一份问卷调查反应了一个现象:学生喜欢师生

2、间的互动交流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一一学生积极独立活动一一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问题”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课堂有效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成效中有一部分就是通过问题诱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解决疑问的,教师应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提向除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当然如果教师只是为了“问”而“问”,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在本文中,笔者就“有效提问"提

3、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帮助。一、紧扣学生知识结构,设计关键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每一堂课,乃至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设置较高思维水平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解决新情景之下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困境。1.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设计出关键性问题,抓准提问的契机,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纠结”o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结扣”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

4、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笔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邹忌分别对哪三种人发了哪三问?三问中的共同词语是什么?三问收到三答,三个答句有何异同,为什么?……这些问题从文章的整体理解设计,将课堂的内容贯穿起来,看似简单却又难以答,从而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探究的欲望,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2.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关键问题'’的设计来统一一•节课的设问,从而突出重点、盘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与课堂的教学效益。另外,在设计课堂提问

5、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分寸,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如在教学“修辞手法应用”时",涉及到借喻与借代的辨析,在简单的理论阐述指明两者的区别之后,笔者启发道:你们常爱给同学、老师取绰号,其实,这之中就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借代和借喻。提问:“一个人长得矮胖,你们会叫他什么?一个人长得高瘦,你们又会叫他什么?一个人耳背,你们还会叫他什么?"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做出回答。笔者再问:“你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明确:“辨析它们的关键就是相似。有相似点的如水缸、电线杆就是

6、借喻,而不存在相似点的如聋子就是借代。"联系生活的实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借喻和借代的区别。这样的课堂,平淡中出新奇,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二、分析问题的语言表达,制定提问计划表达清晰的有效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让学生享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教师让设计的问题成为对话的火种,让问题具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力量,提高学生正确表达的可能性,这样学生才能显得才思飞扬。对学生而言,课堂以提问方式展开的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

7、的解放。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如:例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范围过大,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回答也是无穷尽的。例2.“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怎样进行考虑?"这样的问题过于空泛,语言内涵过于丰富,设问形同虚设。例3.“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这样的问题设问难度大,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提问往往使学生瞠目结舌,难以问答;或者张口即来,异口同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不仅难以将学生真正导入文章的情境,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思维能力。

8、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有以下认识与建议:开放式试题与复合类试题是近年中考常见的考试命题形式,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新课学习中不适宜利用这类试题,其问题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提问的效率。对于过于开放的提问,一旦涉及复杂的概念、原理或规律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问题来代替抽象的问题;用一系列小问题来代替概括性问题;也可以在设置提问时考虑问题的层次性,抓住问题的关键,预测学生的反应和能力。三、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调节提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