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探究 乐在其中

个性探究 乐在其中

ID:5574958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19

个性探究 乐在其中_第1页
个性探究 乐在其中_第2页
个性探究 乐在其中_第3页
资源描述:

《个性探究 乐在其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个性探究乐在其中丹徒区上党中心小学汤长华背景: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可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促进知识精彩有效的生

2、成。教学片段:……师:老师给你们三根小棒,你们会搭成三角形吗?(课前让学生每人把一根约30厘米的塑料管随便剪刀成3段,然后收集在一起,上课之前让课代表随机拿出3根发给每一位学生)生:会,当然会!师:那就动手搭吧!搭好之后请举手示意。(师巡视发现,有人很快就完成了,高高的举着手,得意洋洋;有的还在埋头苦干;有的则有些烦躁,不知所措的摆弄着小棒……)师:时间到!现在请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搭的三角形。(有学生马上叫起来:“老师,他竟然没有搭成三角形!”说得时候一脸的不相信。而没有搭成三角形的学生红着脸有些尴尬,但更多的是茫然。)师:哦?(故做惊讶)怎么会搭不成呢?不是说都会搭得吗?生(调皮

3、):老师,他不会,我来帮他搭!(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师:好!那就请你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学生应邀而上,大有必胜之势)该生开始搭三角形了,可是试了很多次都不成功。他开始有些急噪,嘴里不停地说:“不可能,我刚才也这样搭得呀!”底下学生也有些沉不住气了,有些人着急地垫着脚尖看。而刚才没有搭成三角形的学生则有点沾沾自喜了。最后,该生丧气地对我说:“老师,肯定是你的小棒有问题!用我刚才那三根一搭就成了。”师(摸着他的头):你很勇敢也很有魄力,做得很好!谢谢你的上台演示!(学生顺着我给的台阶下去了,但还是一脸疑惑。而班级里四处是茫然不解的脸。)师:那怎么会有的三根小棒可以搭成三角形,而有的

4、不行呢?想不想亲自揭开这里的秘密啊?生:想!(声音之高昂,之迫切在我意料之中)师:那就请大家研究搭得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搭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开始探索活动,师巡视辅导,简单提示有些后进的学生。大约八分钟后,四处是高举的手,一扫刚才的郁闷气氛,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呢?生1:我发现我的三根小棒当中有一根特别长,而另外两根很短,短的并起来还不够那根长的长。难怪我搭不成!生(一部分):对,对,我也发现了!师:那搭成三角形的来介绍一下!生2:我的三根小棒随便怎么换来换去,总是能碰头的,所以就可以搭了。师:

5、他的话我可以理解意思,但表达的不够清楚。谁来帮助他?生3:我的两根小棒加起来比还有一根长。师:他说的很好!谁能在他的基础上再说得明确点呢?比如:哪两根小棒加起来?和哪根在比?生:我发现随便哪两根并起来都比另外一根长,这样就可以搭成三角形了!师(翘起大拇指):你说得真棒!师带领学生一起验证这句话。分别演示了三组搭的情况。师: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什么时候的三根小棒才能搭成三角形呢?生:一定要两根加起来大于第三根!师:那我这两根加起来也大于第三根的,但怎么搭不成呢?(我拿出搭不成的演示给学生看)生:应该是两根短的加起来比第三根长!……反思:《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空间和图形”领

6、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学好这节课,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和图形”领域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课堂上注重三方面的有效性来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1.  探究材料的有效性为生成搭建了平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我在备课时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准备四根分别长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方案,而是自己准备随机长短的塑料管。准备塑料管时,考虑到课堂上让学生直接剪会浪费一些时间,我就在课余和学

7、生一起完成,让他们每人把一根约30厘米的塑料管随便剪刀成3段,然后收集在一起,上课之前就让课代表随机拿出3根发给每一位学生。而这些随机拿出的三根塑料管让学生搭三角形,产生搭得成和搭不成的情况时学生就不会以为是老师从中做了手脚。这样问题的产生更具有真实性,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对他们也更具有吸引力。这里,没有作刻意的安排,也没有“巧设陷阱”,教学过程的推进是随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而进行的。因而生成的知识具有创新性和真实性。2.  探究流程的有效性确保生成的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