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考点总结.pdf

传染病学考点总结.pdf

ID:55786042

大小:239.8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6-02

传染病学考点总结.pdf_第1页
传染病学考点总结.pdf_第2页
传染病学考点总结.pdf_第3页
传染病学考点总结.pdf_第4页
传染病学考点总结.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考点总结.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员必加微信:1076886507传染病学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考点1★★★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在入侵部位即被消灭,或从鼻咽部、肠道、尿道及汗腺等通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査才能发现。为最常见类型。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发生率最低且易识别。4.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

2、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为重要的传染源。5.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见,但最易识别。考点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考点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①患者。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

3、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①消化道传播。②呼吸道传播。③虫媒传播。④接触传播。⑤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⑥土壤传播。⑦母婴传播。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考点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病原学检査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2.传染性传染性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是确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3.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指传染病的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以及感染后免疫。考点5★★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

4、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既往患传染病情况,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考点6★★★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实验室检査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是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指标”,而免疫学检査亦可为诊断提供重要根据。考点7★★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对传染病患者的治疗,不仅为了促进其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要坚持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1学员必加微信:1076886507考点8★传染病的预防①管理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考点9★★★管理传染源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

5、告,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其中甲类(鼠疫、霍乱)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对乙类传染病中的SARS、肺炭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考点10★切断传播途径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许多寄生虫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如对消化道传染病重在“三管一灭”(管饮食、管水源、管粪便,消灭苍蝇),并采取用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考点11★★保护易感人群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善营养、锻炼身体等。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同易感

6、人群接触,必要时可进行潜伏期预防性服药。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可提高人群的主动性特异性免疫;接种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使机体获得被动特异性免疫。儿童计划免疫对传染病预防起关键性作用。第二单元病毒感染考点1★★★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其他四种都为RNA病毒。甲型和戊型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多经过输血、注射等体液途径传播,也可经母婴垂直传播。考点2★★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1.急性肝炎各型临床特点(1)甲、戌型①起病相对较急,有明显症状。

7、②急黄肝较多,戊型病情较重。③不转化为慢性肝炎。(2)乙、丙、丁型①起病相对较慢,无明显症状。②黄疸发生率相对较低。③可转化为慢性。2.重型肝炎五型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以HBV或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为多见。临床特点:进行性加深的深度黄疸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极度乏力、胆酶分离、PTA<40%(1)症状高度乏力、纳差、黄疽、出血倾向。(2)体征肝浊音界缩小、腹水征阳性、高度黄疸、大片瘀斑。(3)并发症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出血、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