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doc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doc

ID:55853159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4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doc_第1页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doc_第2页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doc_第3页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doc_第4页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实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好评率:100%实验现象就是在实验过程中,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如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形态变化颜色,气味等等实验结果就是用实验得出的第一手资料,主要指实验数据.实验结论是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概括、分析、推导得出的一个普遍事实或规律,结果就是用实验得出的第一手资料,主要指实验数据,而结论是指由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经过一系列的理论推导得出的一个普遍事实或规律,实验现象就是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如颜色,气味等等2011年高三生物高考实验设计专题  一、生物实验的理论和方法   (一)生物实验程序   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

2、: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观察,提出问题  在观察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2.提出假说   假说也称假设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假说一般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假说,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提出初步假定。   第二步,作出预测推断,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结论。   如: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的测交”实验的假说是:F1(Dd)产生配子时,产生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的两种配子,并且它们的数量相等。而预期是

3、测交结果的后代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1:1。3.设计完成实验   实验是完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如孟德尔在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这一假设时,便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取验证性的结果。所以在实验中要记录实验的事实、现象、数据,捕捉、记录由实验变量带来的反应变量。据此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实验结论。①如果所获取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肯定假设;②如果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否定假设;③如果结果与假设无关,则无从判断,可另做假设。实验过程必须客观、真实。  (二

4、)生物实验的基本步骤   一个完整的生物学实验包括以下基本步骤:1.确定课题,明确目的原理做什么实验;解决什么问题;依据什么原理。2.提出假设提出初步假定,并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具体为:   例如,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的测交实验假设是:“F1(Dd)产生配子时,产生含有基因D和基因d的两种配子,并且它们的数目相等”。3.作出实验预期在检测实验假设前,先提出实验预期结果(一个假定的结果),若预期结果没有实现,说明假设不成立;若预期结果实现,则假设成立。4.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设,确定实验基本思路,确定选材、装置及实验对照等,设计实验的具体方法步骤

5、,并按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5.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收集数据客观如实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并通过一定方式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6.分析作结对记录的数据(包括现象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并用文字、表格、绘图等形式作出简明的总结。7.推论根据实验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8.交流写出实验报告。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努力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

6、生的创新精神、实验能力等多项能力。二、设计思路遵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用实物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既复杂又关键的探究活动,最后做好归纳与总结。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学习机会,安排了一个与实验原理有关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归纳实验原理;鉴于学生是初次开展探究活动,应加强引导、作好演示、适当降低要求;鉴于学生初中知识、技能的遗忘,应帮助学生复习这些内容。三、教学程序遵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探究活动→归纳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讨论、探究、动手、

7、合作完成本节课的学习。1、创设情景学生要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首先取决于教师要创设好发现问题的良好情景。在创设这一良好情境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学生所处的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作认真分析,然后再刻意设“疑”,创设发现问题的情景。遵从这一思想,对本节课内容创设了这样的一种探究情景:向学生先后展示苹果、花生种子、大豆种子,并先后对应地提出问题:①成熟苹果吃起来是什么味道?它说明苹果含有什么成分?②花生吃多了,有什么感觉?③人们常说,多吃大豆有好处,这是为什么?2、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性学习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