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遗传性共济失调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遗传性共济失调

ID:5588975

大小:155.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7-11-13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遗传性共济失调_第1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遗传性共济失调_第2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遗传性共济失调_第3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遗传性共济失调_第4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遗传性共济失调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遗传性共济失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ataxia)遗传性共济失调指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病。临床症状复杂,交错重叠,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分类困难。部位:遗传性共济失调主要损及小脑及其传导纤维受累,并常累及脊髓后柱、锥体束、桥脑核、基底节、脑神经核、脊神经节及自主神经系统。三大特征:①世代相接的遗传背景;②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③小脑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传统分类:根据主要受累部位分为脊髓型、脊髓小脑型和小脑型。Harding(1993)提出根据发病年龄、临床特征、遗传方式和生化改变的分类

2、方法已被广泛接受。近年来常染色体显性小脑共济失调(autosomaldominantcerebellarataxia,ADCA)部分亚型的基因已被克隆和测序弄清了致病基因内三核苷酸如(CAG)的拷贝数逐代增加的突变是致病原因。因为ADCA的病理改变以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为主,故又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凋(spinocerebellarataxia,SCA),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因定位可分为SCA1-21种亚型。病名遗传方式染色体定位三核苷酸重复起病年龄(岁)早发性共济失调(20岁前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Friedrei

3、ch共济失调AR9qGAA(N<42,P>65~1700)13(婴儿~50)腱反射存在的类Friedreich共济失调Marinese-Sjögnen综合征晚发性共济失调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伴有眼肌麻痹或锥体外系特征,但无视网膜色素变性(ADCAI)SCA1AD6qCAG(N<39,P≥40)30(6~60)SCA2AD12qCAG(N=14~32,P≥35)30(婴儿~67)SCA3(MJD)AD14qCAG(N<42,P≥61)30(6~70)SCA4AD16qSCA8AD13qCTG(N=1

4、6~37,P>80)39(18~65)伴有眼肌麻痹或锥体外系特征和视网膜变性(ADCAII)SCA7AD3pCAG(N<36,P≥37)30(婴儿~60)纯ADCA(ADCAⅢ)SCA5AD11cent30(10~68)SCA6AD19pCAG(N<20,P=21~29)48(24~75)SCA10AD22p35(15~45)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底核萎缩AD12pCAG(N<36,P≥49)30(儿童~70)已知生化异常的共济失调维生素E缺乏共济失调低β蛋白血症线粒体脑肌病母系遗传线粒体DNA突变氨基酸尿症肝豆状核

5、变性AR13q14点突变18(5~50)植烷酸累积症(Refsum)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AR11p一、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iedreichataxia)(一)概述1、概念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是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最常见特发性变性疾病,由Friedreich(1863)首先报道。2、发病特点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受累,人群患病率为2/10万,近亲结婚发病率高可达5.6%~28%。3、临床特征儿童期发病,肢体进行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Babins

6、ki征阳性,伴有发音困难、锥体束征、深感觉异常、脊柱侧突、弓形足和心脏损害等。(二)病因及发病机制Friedreich共济失调(FRDA)是由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9q13-12.1)frataxin基因非编码区GA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95%以上的病人有该基因第18号内含子GAA点异常扩增,正常人GAA重复42次以下,病人异常扩增(66~1700次)形成异常螺旋结构可抑制基因转录。Friedreich共济失调的基因产物frataxin蛋白主要位于脊髓、骨骼肌、心脏及肝脏等细胞线粒体的内膜,其缺陷可导致线粒

7、体功能障碍而发病。(三)病理肉眼脊髓变细,以胸段为著。镜下脊髓后索、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变性,后根神经节和Clark柱神经细胞丢失;周围神经脱髓鞘,胶质增生;脑干、小脑和大脑受累较轻;心脏因心肌肥厚而扩大。(四)临床表现1、发病年龄通常4~15岁起病,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者。2、主要症状(1)进展性步态共济失调,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左右摇晃、易于跌倒;(2)2年内出现双上肢共济失调,表现动作笨拙、取物不准和意向性震颤;(3)在此早期阶段膝腱反射和踝反射消失,出现小脑性构音障碍或暴发性语言,双上肢反射及部分患者

8、双膝腱发射可保存。(4)双下肢关节位置觉和振动觉受损,轻触觉、痛温觉通常不受累。(5)双下肢无力发生较晚,可为上或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或二者兼有。(6)患者在出现症状前5年内通常出现伸性跖反射,足内侧肌无力和萎缩导致弓形足伴爪型趾。3、体格检查可见水平眼震,垂直性和旋转性眼震较少,双下肢肌无力,肌张力低,跟膝胫试验和闭目难立征阳性,下肢音叉振动觉和关节位置觉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