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示例2.doc

《桃花源记》教案示例2.doc

ID:55892673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3

《桃花源记》教案示例2.doc_第1页
《桃花源记》教案示例2.doc_第2页
《桃花源记》教案示例2.doc_第3页
《桃花源记》教案示例2.doc_第4页
《桃花源记》教案示例2.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案示例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①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②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③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①朗读、背诵。②理解故事的寓意。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①搜集作者有关生平思想材料。②熟读课文,疏通文字。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它借助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它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与《天上的街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寄托的思想

2、感情。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①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并最后集中归纳:陶渊明,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少年有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生活的年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得伸展,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时间都不长,后因不愿束缚自己过官场生活,任彭泽令仅八十几天便愤然离去,并作《归去来兮辞》借以明志。自此归隐田居,躬耕僻野,一生虽穷困潦倒,却矢志不移,63岁死于贫病。他长于诗文辞赋,作品传世不少,其优秀作品多表现田园生活,隐喻着对统治者的憎恶和不与为伍的骨气,但有

3、的也反映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思想。《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②识记生字豁然开朗俨然阡陌垂髫诣太守刘子骥三、整体感知①范读课文由老师朗读,也可指名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段朗读,要求大家认真欣赏并适当做出朗读评价。②默读课文,疏通文义要求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课堂问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提示并讲解:芳草鲜美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林尽水源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义不同的现象

4、,如“鲜美”、“交通”等都是一字一义,与现代汉语的合成词不同;可以提及词类活用现象,如“异”等,但不必细讲,让学生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其义即可。最好能结合学生已学知识,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如“渔人甚异之”,可结合《伤仲永》中“父异焉”、“邑人奇之”,让学生联想体会、加深理解。③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分组讨论,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

5、,写桃花源无人问津。④复述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可适当地加上自己的想像。复述不完整的可由同学补充。⑤背诵课文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到会背。教师可结合课文之后的《学习背诵》对学生加以指导。四、作业①继续背诵课文。②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第二课时一、重点研读①揣摩语言独立阅读思考a.“忽逢桃花林”,“忽”字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表明事出偶然,意料之外)b.“渔人甚异之”中,“之”在文中指代什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欲穷其林”,“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6、(因“甚异之”所致,想探个究竟)d.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词是什么?(“初极狭,才通人。”)e.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源人对陌生人的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源与世隔绝已久)②理解内容思考题:本文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不同?结合作者的生平,谈谈本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的形式合作探究。最好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试着让学生综合述评,不全面的可以相互补充、完善。明确:社会状况可概括为: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

7、朴,从生活得安宁幸福等。具体表现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加深理解,但不必对号入座。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相对的。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社会。二、拓展与延伸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探究,请同学们提出相关问题,教师集中归纳: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

8、桃源人为什么叹惋?②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③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④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什么异同?⑤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提示:①“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世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