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doc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doc

ID:55896886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13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doc_第1页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doc_第2页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doc_第3页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听周荫昌教授心得3月24日上午,好天气,听了一场好讲座。鹤发童颜,激情澎湃,真诚厚重,睿智深沉......道不尽我对周荫昌教授的敬仰与钦佩。特别是情到深处周教授湿润的眼角让我们分明读懂了一位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的心。教授的讲座题目是《艺术教育与人的素质》此次他没有把着力点放在艺术教育上,而是从教育的整体谈开去了。当前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教授援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段话说明了当前“实施部门”(中小学校)存在的问题,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

2、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说到我们教育人是“身在其中受人困扰,同时也在困扰别人。”通过大量调研他得出了如下结论,(当前中小学教育)之所以有如此的问题,症结在于当前的教育重视了某些东西,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尽管是应该重视的;忽视了一些东西,忽视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但是是不应该忽视的。主要有——1.重视了理性和理论的教育问题,忽视了感性内容和感情方面的教育。2.重视了知识的教育,忽视了行为的教育、操作的教育、技能的教育。(能力得不到训练)3.重视了学科性教育,忽视了综合实践的教育。4.重视了浅层的显性教育,忽视了深层的隐性教育。

3、5.重视了外在表达的教育,忽视了内在的心灵的教育。所以当前的教育症结在于“重教轻育”“重说轻做”“重道轻为”“重知轻行”“重表达轻表现”。今天的教育搞得太花哨,应该去除浮华,安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又举案例若干,如贪官马向东的问题、自己德国买伞的经历等等。其中案例之一:某中学德育考题:某深晚一坏人进入同学们的宿舍,你如何去做?请选择1.大喊有坏人;2.蒙头装睡;3.悄悄叫醒同伴;4.挺身与其搏斗;5.大喊着火了。标准答案是(5.大喊着火了)。一个同学选了两个答案(1)和(4),结果失去了两分。这是个有争议的命题。由此教授说道——只有道德

4、的知识,而没有道德的情感、道德的冲动、道德的追求、道德的行为,那么这样的道德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如何来进行素质教育?教授给了四条路线——1.教——学——知——智。2.传——习——会——精。3.诱——欲——究——通。4.带——做——化——成。在四条路线中,教授讲到,我们现在的教是重视了“学科知识”,而忽视了“术科知识。”教师要“教得明白,教得有趣,让学生都愿跟着学。”在厘清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药方”之后,教授谈到了艺术教育。“艺术不是科学,艺术是育人的,要用最好的(素材)去进行教育。”“学校艺术教育应该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

5、“音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该学的歌会唱,把该听的曲目听好。”“音乐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鉴别能力。”“品德是天性加趣味,所以要用美的音乐给孩子美的熏陶。”“让艺术带人进入情绪状态、精神状态、生命状态。”周教授的讲座看似天马行空,甚至是有些欠条理,但是我感觉这都包含了一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的老艺术家对教育的深沉的爱。“情动而辞发”,惟有对教育有大情怀、大执着的人方有如此的肺腑之言。周教授的讲座带给了我们什么?我想不妨试着改变或做一下这样的努力——一、静下心来做教育。浮躁是当今社会的通病,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时下的风尚。但是

6、真正的教育、真正懂教育、真正对教育负责是不能这样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教育的真谛。正如教授所讲必须“去除浮华,静心思考”“该干什么干什么,该什么时候干什么就干什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要耐得住寂寞做教育。”二、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习得不再是学校这条唯一的通道了。但是学校永远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为作为学习者(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孩子三分教,七分带”。也就是说学校教师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是电脑和其他设备无法替代的。实际是说学校、教师的育人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7、所以我们是否该努力把育人的事情做好呢?教授讲:人的素质归根要来自于社会实践。育人要实践,是不是轰轰烈烈搞活动就是教育实践呢?值得深思。陶行知先生讲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的根。一、在“真”上着力,在“实”上求效。这实际是与我们的“爱生学校”理念一脉相承的。即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孩子的成长。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做“政绩工程”。不追求轰动效应、

8、出镜率。而是实实在在从教育规律,从师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从地域环境考虑出发,善于发现问题,出思路,想办法解决问题,达到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目的。这是教授的心声。教授的深邃思想靠此小文难以呈现,甚至由于笔者的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