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亮点评特色.doc

抓住亮点评特色.doc

ID:55910248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3

抓住亮点评特色.doc_第1页
抓住亮点评特色.doc_第2页
抓住亮点评特色.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抓住亮点评特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抓住亮点评特色  找准问题献良策如何才能写出一份质量较高的评课稿呢?1、评课活动前的准备:课程标准要熟练;教材理解要透彻;教学理念要先进;教育理论要储备。2、课堂的观察、记录:观察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亮点与主要缺憾。通常我们听课做记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录型,这种形式如同录音机一样,如实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仿效的用意之多,这种记录方式一般不可取。因为听者记得多、想得就少;另一种是选择型,选择某一侧面或某些问题,而选择记录内容的依据是根据听课者的需要,如主讲人的优势所在、课堂的特色、存在的问题等。3、精心撰写评课稿: (1)标题新颖,抓住课

2、的主要特点。评课稿是一篇独立成篇的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标题,一份好的评课稿,首先应有一个新颖别致、响亮有力、能集中反映该节课主要特色,并能产生让评委“眼前一亮”效果的好的标题(主标题或大标题),尽量不要直接以《×××评课稿》为标题,可以把它作为副标题,以说明评课的具体对象。除此之外,还应有若干个主题鲜明、新颖别致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应体现该节课的一个亮点。 (2)首段概述,交代课的基本情况。在评课稿的首段,应该交代清楚这节课的背景资料,比如在XX时间XX地点听了XX教师主讲的XX年级XX课XX内容(课题)等。并对该节课作简要概括性的客观描述,作为评课的基础。对教学行为的客观描述

3、是源、是本、是基础。(3)捕捉亮点,突出课的主要特色。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对学科特点的把握与理解对该节课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分析与评价应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扑捉课堂教学的亮点,凸显课的主要特色,不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评课者提出的观点首先要正确。其次要视角独特新颖,提出观点后要联系课堂实例印证,做到有观点有实例,观点鲜明,说富力强。这部分是评课稿的主体内容。(4)找准问题,给出课的改进建议。一般来说,评课应以捕捉亮点、肯定成绩为主,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有瑕疵。要不为权威所迷,敢向名家说“不”。当然,缺点要找准,见解要独特,改进措施要合理实用。既能抓

4、住亮点,又能准确指出一节好课的主要瑕疵,并能就此提出很好的改进建议,这样的评课稿才是高质量的。(5)登高望远,正确理论进行支撑。一份好的评课稿,应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应该是字里行间渗透着先进教育理念,整篇文章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支撑。缺乏正确理论支撑的平白生硬的“素语”形成的评课稿,是没有分量的。 (6)讲究文面,展现专业素养功底。评课稿要努力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表达流畅,要让评委从你的评课稿中读出你的“功底”来,切忌层次混乱或出现病句、错别字。评课稿的一般写法是按照先整体概述,然后优点展开,接着指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这个程序来的。撰写评课稿容易出现的问题:1、重教师轻学生、

5、重教轻学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很少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提到了学生,也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评课的视角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2、重形式轻目标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评课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的表象之上,不能够只看运用了什么方法、手段,而要看这些方法、手段是否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选用。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对一节课的评议可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如果一篇评课稿从

6、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难免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触及不到实质问题。要尽量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特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择其要领重点评述。所以,评课稿的撰写无须求大、求全,可以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入木三分。4、重宏观理论轻事实联系和重事实轻理论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却恰恰同时存在。教学思想支配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与进行思想一致的。我们在评课时离不开对这两方面的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往往会出现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是评课中很少运用学科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本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来评价课堂,评课看不出学科

7、特点,过多使用“素质教育”“创新理念”“双主并重”“和谐民主”“人文精神”“生命学说”等等这些放之四海宏观的理论。或者是空谈理论,不是以事来论理,很少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这样的评课就显得空洞无物。二是缺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而是就事论事,只从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显性现象进行探讨,缺乏通过这些现象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评课就缺少了深刻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