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国内外探究综述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国内外探究综述

ID:5599877

大小:3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19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国内外探究综述_第1页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国内外探究综述_第2页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国内外探究综述_第3页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国内外探究综述_第4页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国内外探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国内外探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国内外探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企业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趋势愈发明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各个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转移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完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机制,建立良好的合作观念迫在眉睫。本文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分类与转移、知识转移机制与绩效几个方面展开综述,希望能够加强联盟成员对知识转移的理解,并对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知识管理综述一、引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ITIA)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长远发展的技术组织

2、形态,目前已经成为战略联盟的主流构成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需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促进知识转移。由于技术创新已经呈现出跨领域、跨企业的特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企业合作形式。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外学者Beckman、Haunschild&11Phillips(2004)认为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选择与朋友还是陌生人合作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不同企业状况以及不确定性不一样,联盟稳固与否也不同,并且还提出了联盟的稳定性取决于企业经历的不确定性类型[1]。战略联盟的重要积极作用

3、表现在能够给联盟的各个参与者提供学习机会,在联盟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2]。国外学者的研究多表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积极的、能够为联盟成员带来正面影响的组织形式,然而也有学者经过调查研究显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风险性与不确定性方面。国内学者王昌林认为,企业技术联盟实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契约,技术联盟治理的适当选择能为企业提供降低管制成本的优势,是决定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建立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关系是技术联盟得以维系的基础[3]。11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融合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

4、以及中介机构,联盟内成员实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力于相同的大目标展开合作。该项研究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研究方向已经逐渐融入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例如对联盟绩效考评进行研究,或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成形式、影响因素研究等,同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管理问题研究成果也相对丰富,然而该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测度、联盟中知识转移绩效考评研究尚未完善,知识转移的机制、障碍、影响因素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热点性问题。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研究(一)知识分类与知识转移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5、显性知识能够被编码化,更容易被传递与共享。与之相对的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一词最早是由外国学者Polanyi(1962)提出的,他认为隐性知识是限定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中,隐性知识根植于人们的行动和相互关系中,因而很难与另一个情境中的人进行交流[4]。其实早在1945年,学者Hayck对知识的看法就涉及到了知识的“隐性”,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名词。而显性知识是“彼时彼地”发生过的事情或客观存在,它的发展导向不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由连续的数字性的推论活动而创造[5]。对于知识转移,学术界经过发展逐渐行程了两

6、个流派,第一个流派是于20世纪80年代被诸多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组织结构内部知识转移的经典知识转移研究学派,另外一个流派则打破了组织的界限,研究跨组织间与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然而由于起步较晚,第二个流派的研究仍然不够完善充足。经典知识转移研究学派主要代表为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他建立了SECI模型并且在模型基础上引入了“Ba”(场)的观念,提出了对知识资产的管理思想。11Shannon(1948)最先开创了信息论,并且从知识转移的途径和方法来分析了一个信息扩散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认为由信息源、传送者、接受者、目标

7、以及扩散途径组成,这五个组成部分密切相连,相互影响。与其他学者相比较,Shannon的研究领域较早扩散到了知识转移方面[6]。Smith(1988)则强调知识转移在空间上变化,认为知识转移发生在从一个使用者到另一个使用者的扩散过程中,知识转移的主体相对灵活,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组织或者个人,这包括文件的传播,技术的扩散,制造设备与硬件的转移[7]。对于知识分类以及知识转移的研究在概念模型方面已经趋于完善,然而打破传统组织界限的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学派仍然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可以从路径方法、障碍构成、

8、影响因素以及绩效考评几个方面入手深化研究。(二)知识转移机制对于知识转移机制,外国学者Duanmua(2007)等提出通过机制来增强联盟合作伙伴间的信任程度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在联盟各方的充分流通[8]。通过该学者的研究可以充分看出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转移机制的重要性。国内学者也纷纷展开了知识转移机制研究热潮。11国内学者疏礼兵(2006)以知识转移过程观为背景,从知识转移基础结构视角构建了团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