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学教育专业的隐性课程.doc

重视小学教育专业的隐性课程.doc

ID:56054077

大小:3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6-19

重视小学教育专业的隐性课程.doc_第1页
重视小学教育专业的隐性课程.doc_第2页
重视小学教育专业的隐性课程.doc_第3页
重视小学教育专业的隐性课程.doc_第4页
重视小学教育专业的隐性课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视小学教育专业的隐性课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视小学教育专业的隐性课程课程是大学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基石。完整的课程体系是由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共同构成的。显性课程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骨骼框架,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学术性的;隐性课程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灵魂,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非学术的,包括情感、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只有二者相互协调,学校课程与社会课程相一致时,教育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培养目标才能实现。隐性课程是大学宝贵的文化资源,对提升大学品位和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具有特殊意义。资料显示以往对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显性课程的设置上,忽略了隐性课程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

2、极少涉及到隐性课程的规划。对于新兴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在充分重视显性课程建设的同时,必须有意识地进行隐性课程建设。一、隐性课程是最富有渗透性的教育因素(一)隐性课程对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教育是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手段。现代文化学研究表明,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其中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主要体现为隐性文化,知识经验和语言符号主要体现为显性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显性文化主要是通过显性课程得到传播,隐性文化则主要是依靠学校的隐性课程进行传播。对课程(curriculum)的概念,不同学者从各自的

3、研究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美国学者福塞(Foshay)把课程定义为“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显性课程又叫正规课程,在叶澜主编的《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中定义为“学校正规的学术性课程和计划内的课外活动”,“是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主要是依靠知识的传递进行的,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这个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Jackson,P.W)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潜课程、非正式课程。对于什么是隐性课程,目前没有统一的

4、说法。布卢姆(B.Bloom)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inEducation)(1972)一书中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并指出历来的课程研究忽视了隐性课程,实际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负有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学校的学习不可能是学生的单个学习,它是集体的活动。在这种集体

5、活动中,有时要强调控制、等级、竞争,有时要强调鼓励、平等、互助。各个学校还有各自所强调的主要品质。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保持得更久。学生在学校中形成这些社会性品质与学生形成的学习技能,对以后工作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二)隐性课程时时处处影响和折射着群体和个体的特色和风貌作为一种教育性经验,隐性课程偏重于情意方面的非学术性内容。涵盖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及各种行为。目前主要有五种形态:第一,存在于显性课程中的隐性课程。(教科书中隐含的价值观等)作为课程具体表达形式之一的教科书

6、,是“从一定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在选择和组织的过程中除了具有外显的知识、技能的载体功能之外,同时也是社会观念、规范、价值观等的载体。可以说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有外显的价值和内隐的价值两个方面。第二,伴随显性课程的实施所产生的隐性课程。(教学组织形成、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师生互动、奖罚形式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环境、教学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效果测评等都隐藏无数的教育影响因素。第三,隐含于学校物质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这包括学校建筑、教学仪器、设备、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排列、校园环境等。从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校舍建筑

7、的设计,到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娱乐设施的布局,从校园里花草树木生态环境的保护,到班级中教室的空间安排,从黑板报与宣传画的渲染,到校旗、校徽、校服、校歌的创设,无不展现着建设者与教育者的独具匠心,折射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无不蕴含着大量的教育因素和内容。第四,渗透在制度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学校制度是隐性课程的载体。制度是维护各种社会关系的规章体系。学校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生活制度及各种仪式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第

8、五,弥漫在校园生活中的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这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学术氛围、心理气氛、组织气氛等师生共同享有的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