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案例与分析.doc

“周长的认识”案例与分析.doc

ID:56072371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9

“周长的认识”案例与分析.doc_第1页
“周长的认识”案例与分析.doc_第2页
“周长的认识”案例与分析.doc_第3页
“周长的认识”案例与分析.doc_第4页
“周长的认识”案例与分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长的认识”案例与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周长的认识”案例与分析[案例]一、引入师:同学们早晨都会进行早锻炼,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小动物们的早锻炼,仔细观察他们行走的路线有什么特征?(出示课件)师:你发现了什么?把4只小动物分两类怎么分?为什么?生:我把甲虫、蜜蜂、蜗牛分一类,蜘蛛分一类。因为前面三种小动物都是围着树叶的边缘行走的,而蜘蛛是沿着树叶中线行走的。[评析]教师从“早锻炼”引出新课,这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情,而且是“小动物的早锻炼”,这又增加了许多童趣,再加上精美的“动物早锻炼”课件,着实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

2、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案例]二、感受新知1、理解“周长”的含义。师:沿着树叶的边跑,叫做沿着树叶的边线跑。(板书:边线)师介绍“一周”的含义并板书。师:李老师想知道树叶一周有多长?怎么办?生:用软尺量。师请学生上黑板实践操作量一量。师:是多少厘米?生:54厘米。师:54厘米是蜗牛跑的长度,还可以怎么说?生:树叶边线的长度。师:树叶边线的长度也叫做树叶的周长。师:请同学们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铅笔盒封面的周长呢?生动手指,相互指正。师让一名学生拿出三角板指一指周长,其他同学

3、指正。分小组活动:小组长带领成员分别指一指三角尺、一元硬币的周长。……[评析]教师从认识“树叶的周长”、到认识“数学书的周长”、再到认识“三角尺的周长”、最后到认识“几何图形的周长”的教学设计,是由具体形象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图形,这一教学思路是符合中、低年级小学生认知规律特点的。2、学习测量、计算“周长”(1)、小组活动:量一量硬币的周长指名一位同学展示“滚动直尺边”的测量方法。再指名一位同学展示用软尺测量的方法。其他同学观察、评价。(2)、讨论:三角尺的周长可以怎么量?指名学生上台演示。(3)、师

4、拿出一些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用尺和铅笔描出它们的周长。(图略)展示学生的作业,其他同学评价。量好后,请大家算出它的周长,师巡视。展示学生计算的结果,集体订正。[评析]教师在认识“周长”的概念教学中,创设了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讨论、学习当中,所以计算周长的方法虽不用教师刻意去教,学生们已经能够主动领悟到了,我想这决不是意料之外的,而是在情理之中的。3、巩固新知(1)、出示已标好边长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图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学生回答自己的计算

5、算式。(2)、师出示一块画好方格图的小黑板,在格子上贴着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白纸。师:谁能不计算比比它们的周长?生:它们的周长是一样长的。师:为什么?生:我是数格子。它们的周长的格子数是相同的。师:我从第2个大长方形上剪下一个小长方形,(边说边剪)这时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长方形的周长还一样吗?生讨论,得出结论:通过数格子或计算可以知道新图形的周长还是16个格子,和原来长方形的周长是一样长的。[评析]虽然是基本练习,但注意覆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注意了变式练习,避免了练习的机械重复,不仅

6、内化了新知,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三、总结师: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了周长是什么意思。生:我知道了怎样测量周长。生:我学会了计算已知边长图形的周长。……(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地补充。)[评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模式,我认为它更是一个教师向自己挑战的方式,这是教师在检验自己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能不能够说出来,能说出多少,说得好不好,我想这是检验一节课的重要标准。从这节课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学生几句话就点明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那么这节课成功与否我想就不

7、言而喻了。 反思: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接受。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揭示数学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生活中的素材是繁杂的,只有选取那些贴近学生生活,蕴含数学信息,且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才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感悟、验证、推理与交流,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两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即既要备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又要备学生的现实起点。而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8、不完全相符时,教师应该考虑怎样从理性的高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