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做教育的追梦人.doc

永做教育的追梦人.doc

ID:56095474

大小:31.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19

永做教育的追梦人.doc_第1页
永做教育的追梦人.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永做教育的追梦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永做教育的追梦人房县城关四中杨德权走过的路,错过的风景,写给那些斑斓的记忆以及日渐模糊的曾经。——题记年华似流水,24年了。。。。。。时光匆匆,往事如昨。在那个夏末初秋,我背着空空的行囊,怀着满满的希冀,踏着青山绿水,来到家乡一个最偏远的小学,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成为一个教育的追梦人。初上讲台的苦涩初上讲台,我手执着的教鞭一端系着神圣,一端系着使命,我甜蜜地战栗了。校园成了我梦想开始的地方,课堂成了我理想展翅的起点。每每回味用心走过的朝朝暮暮,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初上讲台,我满怀激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个月下来,教学的现状并不是我想象中的一帆风顺,主观的美好愿望在客观现实中

2、连连受挫。由于我的“和蔼可亲”,学生开始我行我素。我意识到得想办法让孩子们对我既亲近、喜欢,又要带上几分敬畏。于是,我板起脸来,把讲课的音调提高了八度,学生沉默了,课堂无声了;我关注起几个“调皮王”,我的衣服上就有了几行墨迹,我欲哭无泪;好心留下几个不能完成作业的孩子,又被不理解的家长来校大吵大闹。。。。。。校长着急了,几次找我谈话,话语愈来愈重,脸色愈来愈暗。那时的我,天暗了,心灰了,初上讲台的豪情、喜悦、甜蜜没有了,留下的只有苦和涩。我开始怀疑我的选择,我无助无语。多少个不眠之夜,陪伴我的就是那把破旧的二胡。那晚,月光如洗,校园里就剩下无归的我,当《二泉映月》的音符在我指

3、尖升腾的时候,瞎子阿炳的顽强不屈和豁达向上的精神突然让我无名地感动。说实话,从读师范开始练二胡我就不断地重复着这首曲子,但我从没有过这种感受,今天怎么啦?虽然有不尽的困惑,但我知道我该怎么选择了。于是我坚持了下来!润物无声的甜蜜多年的坚守,我守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从教二十多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很多。想方设法予以纠正,就成了语文老师头疼的工作。但我发现单纯的说教效果并不好,该错还是错。怎么办?我除了认真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写错重复改正加深印象的常规做法外,还常常给学生讲古人用诗来讥讽别字先生,警示人们的故事:明朝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巴结奉承他

4、,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送去,并且先叫人把帖子呈上。帖子上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了很是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又为什么要用筐装?当知县看到筐里装的东西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新鲜的枇杷。知县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这种讲故事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室友帮助的,但效果还是不明显。记得前年所带的一个学生叫孙思,各科成绩不错,语文也不差,但他就是一个毛病:写错别字!常见字都会出错,要么写别字,要么缺胳膊断腿,或者画蛇添足,多次纠正效果总是不好。一次学生作业课,我转到孙思旁边,看他

5、写作业,随便用眼一扫,白纸的“纸”下面又加了一点,我很恼火,因为这个字他不是第一次写错,我也不是没纠正过,现在又错了。唉,这孩子!既然看到了不能不管吧,我说:“孙思,你把这个字写大一点,再写一遍。”他很听话的在草稿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纸”,但下面又习惯性的加了一点,我有点哭笑不得,他也没觉得写错了,只是不解的看着我。这时我灵机一动,随手在讲台上拿了个粉笔头,然后把粉笔头放在他写的这个“纸”上,并正好盖住那多加的点。他愣了一下,马上意会到写错别字了,并立即做了修改。后来我发现这孩子慢慢的错别字少了,并在一次作文中他特别提到我帮他纠正错别字的情景,并说非常感谢老师,没有用批评而让

6、他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使他受到深刻地教育,他决定以后高度注意,坚决不写错别字了。他说了也做到了!没想到在我一次“黔驴技穷”后的无奈举动中,却让一个学生深深得到警醒,并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在感叹之余,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味的批评是不合适的,往往还会适得其反,陷入被动,甚至会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处理方式方法,好好反省自己的行为,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可能会找到有益双方的好办法,我们的教育同样会回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状况。当我一边感叹“教育不只是技术,更是艺术”时,

7、也不禁让我感受到那种在教书育人中润物无声的甜蜜。专业成长的快乐闲暇里上网,一位网友发给我一条雷人的笑话:读书时,把“english”读成“英国女婿”的成了华侨,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也不仅仅是育人,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有一个专业化成长的问题,同样的一起工作的同事,经过一段时间,有的人已经成为教学骨干,有的已经是学科带头人,有的已经是特级教师,而有的人却仍是一个“教书匠”,其中的原因值得反思。三尺讲台,道不尽酸甜苦辣,二尺黑板,写不完人生风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