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ID:5614776

大小:929.4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12-19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_第1页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_第2页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_第3页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_第4页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二的回顾与思考赵世瑜邓庆平社会史研究也许是20世纪中国史学中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领域,因为它的有关理念萌芽发端于该世纪初,在经历了停滞、复兴又发展的曲折历程后,到世纪末又成为中国历史学术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社会史研究也是最难加以评价的一个领域,因为关于“社会史”概念的认识多有歧见,因此把哪砦研究成果归入社会史的研究领域并对之进行概括总结,就变得极为棘手。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史复兴开始,就一直有部分学者注意对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史研究进行总结,各种综述性的文章甚至专著都屡见于世①。但

2、作者一般是按照自己对社会史的理解,将历年的研究成果分专题进行述评的,这样的做法较难涵盖根据对社会史的不同理解所做的各种研究尝试,同时也易流于罗列,而没有将其设定为一种学术思想史。本文则试图以研究者的自身认同或从其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研究视野和问题意识,作为梳理百年社会史发展的分类基础②。为什么我们采用所谓“问题意识”作为本文的分类基础呢?这既是因为人们对社会史的认识不同,也是因为问题意识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征。比如说,20世纪30年代“社会史论战”所讲的社会史与今天许多学者讲的社会史不是一回事,那么我们能不能对它不予置评呢?再比如,50—70年代讲农民战争,讲阶级关系,按道理也应该属

3、于社会结构的问题,那么它究竟算不算社会史研究、同时要不要也在我们的讨论中给予一定位置呢?我们评价近20年的社会史研究状况虽也错综纷纭,但毕竟简单得多。此前学者们研究的许多课题——按照今天许多学者的认识——也与社会史直接相关,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它们呢?我们可不可以按照今天对社会史的不同理解来分类呢?这本来是个好办法。但问题在于,有些提法只限于理论描述,没有大量实证研究做依托;还有些实证研究不太能证明理论,更为可能的是本文如把某些具体研究挂在某种对社会史的认识之下,双方都未①近年来主要的社会史综述文章(不包括各种专题和断代社会史的研究综述以及每年的研究综述)大致有: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

4、社会史研究室编《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历史研究)1987年1期);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概况)(《文史知识》1987年11期)、《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1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光明日报》2001年3月20日),(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王先明:《近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述评)(中国史学会编《中国史学)6卷,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史学研究所,1996年12月);郭松义:《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年》(《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邓京力:《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发展趋势研究》(《史学

5、理论研究》2000年1期)。著作则主要有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新近出版的《中国社会史论》则是近20年来各种社会史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其中常建华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讨论与本文的思路基本一致。王先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史理论的讨论也极具启发性。另外,由于信息方面的限制,本文暂不包括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的社会史研究状况。④在完成本文的初稿之后,读到杨念群为他主编的论文集所写的导论《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个“问题史”的追溯》,其中谈到他“尝试把社会史放在一条问题史的相关脉络里,细究不同类别的社会史框架如何在不同时代的社会语境和思想

6、状况支配下累积起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表述这种问题的方式”。参见《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l一75页。尽管该文主要是一种理论阐述,而本文是以此为框架进行较具体的学术回顾,尽管作者没有就此进行过具体的交流,而且笔者尚无对20世纪9O年代的社会史研究取向冠以“新社会史”之名的打算,但二者的思想理路是完全一致的。·157·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必赞同。我们能不能按照某一派的说法去分类呢(比如按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变迁等等)?这可能又会漏掉一些不在其中的成果。还有按古代、近代、现代社

7、会史来划分,按百年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阶段划分等等,都有其明显的缺点。本文认为,不同时代的学者即使涉及同一类问题,使用同一个名词术语,其背后的问题意识也往往是不同的,也即其研究的出发点足不同的。因此在一个学术史的历程中,它们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便不会出现严重的厚此薄彼,它们便可以在本文中兼容并蓄。我们也就因此而触及有如此之多对社会史的看法背后之深层原因(即问题意识不同),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尽管我们自认为这是寻找到一条较好的讨论百年社会史的思路,但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