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的爱情主题.doc

主题中的爱情主题.doc

ID:56434282

大小:2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24

主题中的爱情主题.doc_第1页
主题中的爱情主题.doc_第2页
主题中的爱情主题.doc_第3页
主题中的爱情主题.doc_第4页
主题中的爱情主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题中的爱情主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主题中的爱情主题11级广电2班2011308048涂洵一、主题主题一方面是作家通过作品提出,并把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这种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虑才能浮现出来,作者对生活及他所描写的事件的总的看法。(一)主题来源大约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用在文章写作中的“主题”开始获得了另一种涵义——作品的中心思想。随后,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主题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两说并存的局面。直到七十年代初期,后一说才终于取代前一说;至此,文章主题内涵的转意过程宣告基本完成。(二)主题特征客

2、观性 来源客观,是作者观察生活所得。主观性 带有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观念性 是观念形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东西。 时代性 任何作品都属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二、爱情主题古今中外,爱情诗一直占据着诗歌领域的重要舞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西方的爱情诗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拥有上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西方尤其是西欧国家地处地中海沿岸,海洋性气候和狭小的生存环境使得人们以海洋生活为主,也随之产生了海洋性文化和西方人直露的性格;中西方爱情诗歌差异北岛和爱伦.坡是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两位诗人,但其爱情诗《爱情故事》和《安

3、娜贝尔丽》却有惊人的相似性,即对遭遇平庸及灾难后的爱情进行了理性的反思。(一)孤独中的理性之爱与感性之美从意象营造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的朦胧感与写意性”与“西方爱情诗歌写实刻画和对环境真实再现”例一:《诗经》中的《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分析:主人公,一位恬静的女子。作品并没有具体刻画她是一位如何举止优雅,言语娴淑的姑娘,而是通过“爱而不见”、“彤管有炜”等意象的刻画来加以表现。读者读到这篇作品的时候,虽然直接描写这位姑娘

4、的词只有“姝”“娈”二字,但其赋予读者的想象空间是无穷的。每位读者心中都有一位属于自己的静女的形象,正是“人人心中有自己的林妹妹”。从环境、“道具”的角度看,“城隅”“彤管”这两个意象暗含着一种约会的羞涩和芳心窃许的意味。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隐约、含蓄的审美观。例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分析:诗人并不直接说出对远方爱侣的思念,却用“西窗”“剪烛”“共话”这几个意象婉约地表达了对相见的渴盼。短短不到三十个字,没有一个“思”“想”“念”“盼”。试想若把这种委婉的远方思念换成坦率的爱情表白,将会是当时所谓上流社会的风雅之士所不能接受的。例

5、三:.《致约翰·安德森》——罗伯特·彭斯约翰,安德森,我的约翰!想当年你我初会,你一头美发像黑色的羽毛。分析:该首诗歌完全是一种写实的笔法,诗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发色如何都很具体。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实感觉。让人体会到诗中的“我”所深爱的不是别人,就是约翰这位男子。爱到何种程度?指名道姓,非你莫属!用另一种方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例四:.《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分析:这里是一种很直白的爱情表白。诗人在全诗中用了众多的比喻,坦率地表达了愿为爱人奉献一切的感情。这

6、也正是西方人热情、奔放、外露的审美观的体现。当然,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有不少直白、外露的作品。例五:.《鹧鸪天》——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分析:小晏着力渲染一种似梦而真却又似实而虚的气氛。上阕追怀旧事,并不直接写心爱的歌女是一个如何美丽、善解人意的女孩儿,而是以工丽的语句,用她的舞姿表现了她的袅娜多姿,用“拚却醉颜红”表现她的飒爽、情义。.《昔日依依别》——拜伦昔日依依惜别,泪流默默无言;离恨肝肠断,此别又几年。冷颊向愕然,一

7、吻寒更添;日后伤心事,此刻已语言。朝起寒露重,凛冽凝眉间彼此以预告悲伤在今天。山盟今安在?汝名何轻贱分析:这首诗回忆了与爱人分别的情景和感受以及后来的心情。诗中,诗人情感真挚,毫不矫揉造作,真情动人。“insilenceandtears”的重复,不仅使全诗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而且强化了过去和将来不会更改的气氛;另一方面诗人运用了较短的诗节和众多的断开的句子,暗示出他的难以压抑的、无法平静的痛苦心境。(二)从诗歌中的主体看女性形象的差异是显著特点。是什么原因造就的呢?中国在封建社会中的男女结合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决定,妇女三纲五常,造

8、成男女是先结婚后恋爱,于是诗歌中的男性主体对女性主体的热爱往往是在结婚之后。而西方的封建社会里,西方诗歌恰恰没有多少道德的约束与伦理牵挂,男性对女性的爱慕来得真挚热烈且通常在结婚之前,也不排除骑士制度之后很多骑士对上层社会贵妇的爱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