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doc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doc

ID:56747540

大小:1.66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7-07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doc_第1页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doc_第2页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doc_第3页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doc_第4页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同样是微生物遗传学的特色和核心之一。细菌的三种水平基因转移形式是接合、转导、转化。一、转化1928年,Griffith发现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的转化现象。进行自然转化的条件:建立了自然感受态的受体细胞,外源游离DNA分子。所谓转化(Transformation)一般是指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细胞的DNA而使受体的基因型和表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一)自然转化通常将不经特殊处理的细菌细胞从其环境中吸收外来DNA的过程称为自然转化

2、。自然转化一般可人为地分为下列三个阶段,(1)感受态的出现(2)DNA的结合与进入(3)DNA的整合(二)人工转化如果通过二价阳离子处理,大肠杆菌和许多G-细菌能产生感受态;对另一些细菌特别是某些G+细菌,则可通过制备原生质体实现DNA转化。1、大肠杆菌的转化1970年Mandel和Higa首先发现DNA在高Ca+的条件下能够被受体细胞摄入和转化。DNA的转化2、PEG介导的转化不自然形成感受态的G+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和放线菌,可通过聚乙二醇的作用实现。3、电穿孔法所谓电穿孔法是用高压脉冲电流击破细胞膜或将细胞膜击成小孔,使各种大

3、分子能通过这些小孔进入细胞,所以又称电转化。4、基因枪转化该方法是将包裹有DNA的钨颗粒像子弹一样用高压射进细胞并使DNA留在细胞内,特别是留在细胞器中。(三)利用转化绘制遗传图1、连锁检测判断两个基因是否连锁,一个可靠的依据是观察DNA浓度降低时的转化频率的改变。2、遗传图的绘制受体所摄取的外源DNA只是一个小片段,如果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相距较远,那么就不可能为同一片段DNA所携带;如果两个基因紧密连锁时,他们就有很大可能被同一转化因子所携带,一同整合到受体细胞上,可通过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共转化来绘制遗传图。二、细菌的接合作用(

4、conjugation)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一)接合现象的发现与证实1946年,Lederberg和Tatum在实验中成功地发现了细菌的接合现象。他们用大肠杆菌K12的两个营养缺陷型菌株混合培养。结果可以解释为细菌接合以后发生基因重组,但是必须要排除下列几种解释:(1)转化作用的排除(2)F质粒的发现。接合 质粒的转移转化作用的排除:证实接合过程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的“U”型管实验(BernardDavis,1950)重组子不是转化的结果需要两亲本的接触(二)F质粒的结构及其在细胞中的存在状

5、态1、F质粒的遗传结构F质粒为双链环状DNA分子,DNA长度为99159bp。F质粒的结构整个基因组由三个主要区段组成:(1)转移区(2)复制区(3)插入区2、F质粒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根据大肠杆菌细胞内有无F质粒及F质粒在细胞内的存在状态可将细胞分为四种类型:F-(不含F质粒)、F+(含有F质粒)、Hfr(F质粒整和到宿主染色体上,并随之复制)、F’(携带了宿主的一部分染色体的F质粒)。两株E.coli的接合电镜照片F’HfrF+F-F+xF-a)F-菌株,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但可以通过接合作用接收。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F+

6、),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b)F+菌株,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c)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d)F′菌株,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1)F+×F-杂交F+还有少量的性菌毛,细菌的接合过程分两步,即接合配对的形成和DNA转移。接合作用完成后,受体细胞也变成了含有F因子F+细胞,即:F+×F—2F+。F因子不易转入受体细胞中,故Hfr×F-杂交后的受体细胞(或称接合子)大多数仍然是F-。(2)Fˊ×F-杂交与温和噬菌

7、体一样,F质粒在脱离Hfr细胞的染色体时也会发生差错,从而形成带有细菌染色体基因的F’质粒。Fˊ×F-与F+×F-的不同:供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三)中断杂交实验和基因定位1、中断杂交实验将两个菌株在培养液中进行通风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取样,把菌液放在组织捣碎器里搅拌以中断杂交,经过稀释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待形成菌落后鉴定它们的基因型。1975年Wollman和Jacob首次进行中断杂交实验。大肠杆菌的环状基因图三、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1951年,JoshuaLederberg和NortonZ

8、inder为了证实大肠杆菌以外的其它菌种是否也存在接合作用,用二株具不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类似的实验,用“U”型管进行同样的实验时,在给体和受体细胞不接触的情况下,同样出现原养型细菌。转导(Transduction)是利用噬菌体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