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迁论俗译.doc

物不迁论俗译.doc

ID:56924557

大小:3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7-24

物不迁论俗译.doc_第1页
物不迁论俗译.doc_第2页
物不迁论俗译.doc_第3页
物不迁论俗译.doc_第4页
物不迁论俗译.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不迁论俗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肇论·物不迁论》俗译作者:曾宁朴道【物不迁论·题解】  2.0.这是一篇论述关于物的变迁的论文。凡与物相关的理,佛学上都将其归于“俗谛”。人们一般都认为物都在迁徒,且变易无常。僧肇却以相反的一面来看待物的变迁,将物描述为“不迁”,其反常之义却仍然合于道之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僧肇所用的是一种分化的方法,即将物无限地分化,使其达到小之极的情状。这相当于现代数学中的关于寻找极限的方法。当物处于极小状态时,所有的物都趋于其本质之态,这种状态就可以用“同”来描述,或者干脆叫做“无”。物的迁与不迁,也就是所谓“动”与“静”,而“静”是一切“动”的本质,当“动”趋于极小

2、时,就会最终转化为“静”。古人的这些观念是经过种种论证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且可以补充到现代科学之中,因为现代科学恰好缺少这种观念。现代科学过分强调实验手段,从而有见树不见林的倾向,也就是只见到物的“迁”,而见不到物的“不迁”。当现代科学与古代的(科学)观念结合起来时,现代科学就会得到完善,也只有如此才会得到完善。【原文】  2.1.夫生死交谢。寒暑叠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俗译】  从自然中人们看到了生和死的现象:有生的,有死的,生来和死去不断交替出现;人们也看到了寒和暑的更迭和变迁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了有物在运动变化。人们把这一切物的运动变化当作自然现象的

3、“常情”,即所谓普遍现象。【原文】  2.2.余则谓之不然。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俗译】  我则说,未必尽然。为什么这么说呢?放光经说:“法无去来。无动转者。”(法的本质是既无所谓来亦无所谓去,既无所谓动亦无所谓转,因为法的本质是“无”。)如何去找这“不动之作”呢?难道得以解释“动”来求得“静”吗?如果当真是这样,当然就得从各种“动”去求得“静”。既然各种“动”最终必可求得“静”,则不管怎么样的“动”最终都应“常”处于“静”的状态。如果不以解释“动”

4、来求得“静”,则不管怎么说“静”其实都离不开“动”。【原文】  2.3.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俗译】  其实,这么说来说去,动和静并没有产生什么不同,动还是动,静还是静,只是迷惑者本身的不同罢了。这么说来说去只是把本质原因流于表面的争辩之言辞,人们也只不过是在言辞上作一选择而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讲清楚动和静的极点,或者说要去求诸动和静的极大或极小的情形,实际上是不容易一下讲得清楚的。【原文】  2.4.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无味。【俗译】  为什么呢?

5、因为,如果要“谈真”也就是去揭示动和静的本质嘛则会“逆俗”也就是与“常情”相违背;如果“顺俗”也就是顺着“常情”来讲嘛则又与动和静的本质“真”相违背。如果与“真”相违背,则必然在性质上迷失方向,找不到归途。如果与“常情”相违背,则讲起话来便“淡而无味”,可能让人听起来兴趣索然。【原文】  2.5.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俗译】  由于这种种缘故,才有这种现象:中等水平的人对于动和静的存与亡就有所疑惑,难于决断;下等水平的人听到如此谈论动与静便禁不住拍手大笑,不肖一顾。【原文】  2.6.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俗译】  其实,与我们整日最贴

6、近而我们却浑然不知的,正只是“物性”而已。【原文】  2.7.然不能自已。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试论之曰。【俗译】  然而我们却不能随时将其截住拿来研究,只能依靠心力,从动和静之间的关系变化去加以了解。是不是必然如此呢?试作论述如下。【原文】  2.8.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俗译】  道行经说:“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诸法并不是由哪个地方来的,若说其“去”,也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中观经说:“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由“观方”的方式可知其“去”了,然而其“去”却不

7、是去到确定的“方”)。这些话都是以观“动”去追求“静”,其中所包含的“物不迁”的意思是很明显的。【原文】  2.9.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俗译】  这里人们提及的所谓“动”,指的是过去的物不是今天的物,所以认为其缘由是发生了动而非总是静。我所要指出的所谓“静”,也是借用此话,指的是过去的物不是今天的物,所以才叫做静而非为动。【原文】  2.10.动而非静以其不来。【俗译】  说“动而非静”,其着重点在于“以其不来”。【原文】  2.11.静而非动以其不去。【俗译】  说“静而非动”,其着重点

8、在于“以其不去”。【原文】  2.12.然则所造未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