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课件.ppt

移通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课件.ppt

ID:56947401

大小:3.78 MB

页数:192页

时间:2020-07-21

移通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课件.ppt_第1页
移通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课件.ppt_第2页
移通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课件.ppt_第3页
移通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课件.ppt_第4页
移通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移通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3.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3.2移动信道的特征3.3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3.4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思考题与习题无线频谱段号频段名称频段范围 (含上限,不含下限)波段名称波长范围 (含上限,不含下限)1极低频(ELF)3~30赫(Hz)极长波100~10兆米2超低频(SLF)30~300赫(Hz)超长波10~1兆米3特低频(ULF)300~3000赫(Hz)特长波100~10万米4甚低频(VLF)3~30千赫(KHz)甚长波10~1万米5低频(LF)30~300千赫(KHz)长波10

2、~1千米6中频(MF)300~3000千赫(KHz)中波10~1百米7高频(HF)3~30兆赫(MHz)短波100~10米8甚高频(VHF)30~300兆赫(MHz)超短波10~1米9特高频(UHF)300~3000兆赫(MHz)分米波微波10~1分米10超高频(SHF)3~30吉赫(GHz)厘米波10~1厘米11极高频(EHF)30~300吉赫(GHz)毫米波10~1毫米12至高频300~3000吉赫(GHz)丝米波10~1丝米3.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3.1.1电波传播方式发射机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可

3、依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机,当频率f>30MHz时,典型的传播通路如图3-1所示。沿路径①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直射波,它是VHF和UHF频段的主要传播方式;沿路径②的电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为地面反射波;路径③的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地表面波。由于地表面波的损耗随频率升高而急剧增大,传播距离迅速减小,因此在VHF和UHF频段地表面波的传播可以忽略不计。除此之外,在移动信道中,电波遇到各种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散射现象,它对直射波会引起干涉,即产生多径衰落现象。下面先讨论直射波和反射波

4、的传播特性。图3-1典型的传播通路3.1.2直射波直射波传播可按自由空间传播来考虑。所谓自由空间传播,是指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的电波传播,它是理想传播条件。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其能量既不会被障碍物所吸收,也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实际情况下,只要地面上空的大气层是各向同性的均匀媒质,其相对介电常数εr和相对导磁率μr都等于1,传播路径上没有障碍物阻挡,到达接收天线的地面反射信号场强也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电波可视作在自由空间传播。虽然电波在自由空间里传播不受阻挡,不产生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和吸

5、收,但是,当电波经过一段路径传播之后,能量仍会受到衰减,这是由辐射能量的扩散而引起的。由电磁场理论可知,若各向同性天线(亦称全向天线或无方向性天线)的辐射功率为PT瓦,则距辐射源dm处的电场强度有效值E0为(3-1)磁场强度有效值H0为(3-2)单位面积上的电波功率密度S为(3-3)若用发射天线增益为GT的方向性天线取代各向同性天线,则上述公式应改写为(3-4)(3-5)(3-6)接收天线获取的电波功率等于该点的电波功率密度乘以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即PR=SAR(3-7)式中,AR为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

6、,它与接收天线增益GR满足下列关系:式中,λ2/4π为各向同性天线的有效面积。由式(3-6)至式(3-8)可得(3-9)当收、发天线增益为0dB,即当GR=GT=1时,接收天线上获得的功率为(3-10)由上式可见,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fs可定义为(3-11)以dB计,得(3-12)或[Lfs](dB)=32.44+20lgd(km)+20lgf(MHz)(3-13)式中,d的单位为km,频率单位以MHz计。3.1.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1.大气折射在不考虑传导电流和介质磁化的情况下,介质折射率n与相对介电系

7、数εr的关系为(3-14)众所周知,大气的相对介电系数与温度、湿度和气压有关。大气高度不同,εr也不同,即dn/dh是不同的。根据折射定律,电波传播速度v与大气折射率n成反比,即(3-15)式中,c为光速。大气折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在工程上通常用“地球等效半径”来表征,即认为电波依然按直线方向行进,只是地球的实际半径R0(6.37×106m)变成了等效半径Re,Re与R0之间的关系为(3-16)式中,k称作地球等效半径系数。2.视线传播极限距离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可由图3-2计算,天线的高度分别为ht和

8、hr,两个天线顶点的连线AB与地面相切于C点。由于地球等效半径Re远远大于天线高度,不难证明,自发射天线顶点A到切点C的距离d1为(3-17)同理,由切点C到接收天线顶点B的距离d2为(3-18)图3–2视线传播极限距离可见,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d为(3-19)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Re=8500km,故(3-20)式中,ht、hr的单位是m,d的单位是km。3.1.4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在实际情况下,电波的直射路径上存在各种障碍物,由障碍物引起的附加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