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聚合课件.ppt

自由基聚合课件.ppt

ID:57011161

大小:236.0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0-07-26

自由基聚合课件.ppt_第1页
自由基聚合课件.ppt_第2页
自由基聚合课件.ppt_第3页
自由基聚合课件.ppt_第4页
自由基聚合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由基聚合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分子化学第二章自由基聚合2006.9(RadicalPolymerization)22.4链引发反应一、引发剂和引发作用要产生自由基,最常用的方法是在聚合体系中引入引发剂,其次是采用热、光和高能辐射等方法。容易分解成自由基的化合物,分子结构上具有弱键。弱键的离解能一般要求为100~170kJ/mol,分解温度40~100℃。按这一要求,常用的引发剂有:偶氮化合物、有机过氧化合物、无机盐过氧化合物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等。引发剂一般要求:1、偶氮类引发剂特点:分解反应几乎全部为一级反应,只形成一种自由基,无诱导分解;比较稳定,能单独

2、安全保存;分解时有N2逸出;偶氮化合物易于离解的动力正是在于生成了高度稳定的N2,而非由于存在弱键。(一)引发剂的种类代表物:分解后形成的异丁腈自由基是碳自由基,缺乏脱氢能力,故不能作接枝聚合的引发剂。使用温度:45~65℃,解离能105kJ/mol。油溶性。最简单的过氧化物:过氧化氢。活化能较高,20kJ/mol,一般不单独用作引发剂。过氧化氢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有机基团取代,称为“氢过氧化物”,两个氢原子被取代,称为“过氧化物”。均可用作自由基聚合引发剂。2、有机过氧类引发剂过氧化类引发剂的典型代表:过氧化二苯甲酰(BPO)。B

3、PO中O—O键部分的电子云密度大而相互排斥,容易断裂。分解温度:60~80℃,解离能124kJ/mol。BPO的分解分两步,第一步分解成苯甲酰自由基,第二步分解成苯基自由基,并放出CO2。3、无机过氧类引发剂代表品种为过硫酸盐,如过硫酸钾(K2S2O8)和过硫酸铵[(NH4)2S2O8]。水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分解温度:60~80℃,解离能109~140kJ/mol。过硫酸钾和过硫酸铵的性质相近,可互换使用。将有机或无机过氧化物与还原剂复合,可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优点:活化能低(40~60kJ/mol),

4、引发温度低(0~50℃),聚合速率大。有水溶性和油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之分。前者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后者用于溶液聚合和本体聚合。反应机理:直接电荷转移或先形成中间络合物。4、氧化-还原引发体系(1)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氧化剂:过氧化氢、过硫酸盐、氢过氧化物等;还原剂:无机还原剂(Fe2+、Cu+、NaHSO3、NaS2O3等)和有机还原剂(醇、胺、草酸等)。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后,分解活化能大大降低。例如:过氧化氢:220kJ/mol;过氧化氢+亚铁盐:40kJ/mol过硫酸钾:140kJ/mol;过硫酸钾+亚铁盐:50

5、kJ/mol异丙苯过氧化氢:125kJ/mol;异丙苯过氧化氢+亚铁盐:50kJ/mol还原剂用量一般应较氧化剂少,否则还原剂进一步与自由基反应,使活性消失。若还原剂过量:亚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常与过硫酸盐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形成两个自由基。高锰酸钾和草酸单独均不能作为引发剂,组合后可成为引发体系,活化能39kJ/mol,可在10~30℃下引发聚合。(2)油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氧化剂:氢过氧化物、过氧化二烷基、过氧化二酰基;还原剂:叔胺、环烷酸盐、硫醇、有机金属化合物(Al(C2H5)3、B(C2H5)3等)。如BPO与N,N-二

6、甲基苯胺(DMBA)。此引发体系可用作不饱和聚酯固化体系。该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较单纯的BPO引发剂具有大的多的分解速率常数。BPO在苯乙烯中90℃下的分解速率常数:1.33×10-4S-1;(BPO)/(DMBA)60℃时分解速率常数:1.25×10-2L.mol.-1S-1;30℃时分解速率常数:2.29×10-3L.mol.-1.S-1。(二)引发剂分解动力学研究引发剂浓度与时间、温度间的定量关系。1、分解速率常数及半衰期(1)分解速率常数引发剂分解属于动力学一级反应,即分解速率Rd与引发剂浓度[I]的一次方成正比,微分式如下

7、:(2-1)负号—代表[I]随时间t的增加而减少;kd—分解速率常数,单位为s-1、min-1或h-1。将上式积分,得:或:(2-2-a)(2-2-b)[I]0—引发剂的起始浓度,单位为mol/L。[I]—时间为t时的引发剂浓度,单位为mol/L。式(2-2-a)—代表引发剂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定量关系。固定温度,测定不同时间t下的引发剂浓度变化,以ln([I]/[I]0)对t作图,由斜率可求出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常数kd。(2)半衰期半衰期—指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以t1/2表示,单位通常为h。令[I]=[I]0/2代入式

8、(2-2-b),得:(2-3)分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是表示引发剂活性的两个物理量,分解速率常数愈大,或半衰期愈短,引发剂的活性愈高。工程上常将一级反应的反应速率用半衰期表示。半衰期用来表示其活性的大小。t1/2≥6h,低活性t1/2≤1h,高活性6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