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逊公式教学文稿.doc

梅逊公式教学文稿.doc

ID:57133562

大小:2.22 M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8-03

梅逊公式教学文稿.doc_第1页
梅逊公式教学文稿.doc_第2页
梅逊公式教学文稿.doc_第3页
梅逊公式教学文稿.doc_第4页
梅逊公式教学文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梅逊公式教学文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梅逊公式精品文档2.4控制系统的方块图、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控制系统的方块图是系统各元件特性、系统结构和信号流向的图解表示法。2.4.1方块图元素(1)方块(BlockDiagram):表示输入到输出单向传输间的函数关系。信号线: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流向,在直线旁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2)比较点(合成点、综合点)SummingPoint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进行加减比较的元件。“+”表示相加,“-”表示相减。“+”号可省略不写。注意:进行相加减的量,必须具有相同的量刚。(3)分支点(引

2、出点、测量点)BranchPoint表示信号测量或引出的位置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注意: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大小和性质完全一样。2.4.2几个基本概念及术语(1)前向通路传递函数假设N(s)=0打开反馈后,输出C(s)与R(s)之比。在图中等价于C(s)与误差E(s)之比。(2)反馈回路传递函数FeedforwardTransferFunction假设N(s)=0主反馈信号B(s)与输出信号C(s)之比。(3)开环传递函数Open-loopTransferFunction假设N(s)

3、=0主反馈信号B(s)与误差信号E(s)之比。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1)闭环传递函数Closed-loopTransferFunction假设N(s)=0输出信号C(s)与输入信号R(s)之比。推导:因为右边移过来整理得即**(2)误差传递函数假设N(s)=0误差信号E(s)与输入信号R(s)之比。将代入上式,消去G(s)即得:(3)输出对扰动的传递函数假设R(s)=0图2-18输出对扰动的结构图由图2-18,利用公式**,直接可得:(4)误差对扰动的传递函数假设R(s)=0图2

4、-19误差对扰动的结构图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由图2-19,利用公式**,直接可得: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当控制输入R(s)与扰动N(s)同时作用于系统时,系统的输出及误差可表示为:注意:由于N(s)极性的随机性,因而在求E(s)时,不能认为利用N(s)产生的误差可抵消R(s)产生的误差。2.4.3方块图的绘制(1)考虑负载效应分别列写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并将它们用方框(块)表示。(2)根据各元部件的信号流向,用信号线依次将各方块连接起来,便可得到系统的方块图。系统方

5、块图-也是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例2-8画出下列RC电路的方块图。图2-20一阶RC网络解:由图2-20,利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及电容元件特性可得:对其进行拉氏变换得:由(1)和(2)分别得到图(b)和(c)。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将图(b)和(c)组合起来即得到图(d),图(d)为该一阶RC网络的方块图。例2-9画出下列R-C网络的方块图。解:(1)根据电路定理列出方程,写出对应的拉氏变换,也可直接画出该电路的运算电路图如图(b);(2)根据列出的4个式子作出对应的框图;(3)根据信

6、号的流向将各方框依次连接起来。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图2-21二阶RC网络根据公式(1)~(4),分别画出对应的方块图,如图(c)中虚线框所示。由图清楚地看到,后一级R2-C2网络作为前级R1-C1网络的负载,对前级R1-C1网络的输出电压产生影响,这就是负载效应。如果在这两极R-C网络之间接入一个输入阻抗很大而输出阻抗很小的隔离放大器,如图2-22所示。则此电路的方块图如图(b)所示。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2.4.4方块图的简化——等效变换为了由系统的方块图

7、方便地写出它的闭环传递函数,通常需要对方块图进行等效变换。方块图的等效变换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变换前后各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在控制系统中,任何复杂系统主要由响应环节的方块经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基本形式连接而成。三种基本形式的等效法则一定要掌握。(1)串联连接F图2-23环节的串联连接在控制系统中,常见几个环节按照信号的流向相互串联连接。特点:前一环节的输出量就是后一环节的输入量。结论:串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传递函数的乘积。式中,n为相串联的环节数。(2)并联连接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8、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图2-24环节的并联连接特点:各环节的输入信号是相同的,均为R(s),输出C(s)为各环节的输出之和,即:结论:并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即:式中,n为相并联的环节数,当然还有“-”的情况。(3)反馈连接图2-25环节的反馈连接(4)比较点和分支点(引出点)的移动有关移动中,“前”、“后”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前面”流向“后面”,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