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doc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doc

ID:57172136

大小:2.58 M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05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武传[常识·速览]断代史的创始人——班固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

2、中。[整体·感知]本文集中叙写了苏武在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文脉·梳理][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1.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苏武维护国家尊严和坚贞不屈的一项是(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引佩刀自刺 ④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⑤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⑥若知我不降明A.①③⑤    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④⑤2.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一开始便充满凶险。B.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予支持,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4、D.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个场面。苏武指斥卫律的不忠,居心不良,显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苏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苏武忠诚和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  )①单于愈益欲降之 ②杖汉节牧羊 ③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④常愿肝脑涂地 ⑤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4.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苏武对汉朝坚贞不贰的是(  )①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②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③子卿妇年

5、少,闻已更嫁矣 ④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⑤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⑥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⑥D.②⑤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之所以派李陵去劝降苏武,是因为两人同是汉朝侍中,同时出使匈奴,而且两人一向交情深厚。B.李陵为劝降苏武,叙述了苏武的兄长与弟弟服务汉朝皇帝,都不幸身亡;母亲去世,妻子改嫁了,两个妹妹和三个子女,如今也不知去向了;暗示苏武回去没有好处。6C.苏武却表示,皇帝对自己及家族有恩,甘愿像服务父亲一样报效朝廷,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坚信朝廷

6、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D.李陵被苏武豪言壮语所感动,意识到自己背叛汉朝罪孽深重,于是挥泪与苏武诀别自刎了。6.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陵劝降的方法不同于卫律。他是以老朋友叙旧,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层层进逼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B.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细节的描写,北海牧羊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C.在情感上,李陵陈述自己投降时的心情,想以此打动苏武,所以他是不赞同苏武的宁死

7、不屈的,因为汉武帝逼死了苏武的兄弟,家庭发生变故,尤其是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测。D.在北海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匈奴派汉降将李陵去劝降苏武,尽管李陵说的有情有理,但仍没改变苏武的意志,倒是李陵自己对苏武既赞叹,又羞愧难当。三、阅读课文7~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7.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最后苏武得以回归祖国,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武这个人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事隔许多年,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对他很重视,从正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B.苏武经过了长期的、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之

8、后,不仅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