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技术应用.doc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技术应用.doc

ID:57274481

大小:2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08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技术应用.doc_第1页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技术应用.doc_第2页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技术应用.doc_第3页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技术应用.doc_第4页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技术应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技术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体检的早期、快速、准确、方便、无创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创绿色健康检查评估也是各个医疗机构及体检中心的一个新兴项目,并且有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健康体检产业无疑是当前的朝阳产业,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及中华医学会等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无疑是医疗影像领域的一支奇葩。由于它是被动接收检查者自身的热量,因为没有辐射,又被行业中称为“绿色检查”。如今,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已与B超、MRI、CT、X线等组成了现代医学影像体系。目前,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主要用于医疗机构

2、和体检中心的健康普查、疾病的初筛、肿瘤的早期预警、心脑血管疾病、疼痛、神经疾病、中医“治未病”等方面。做到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疗效评估作用,为现代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医用红外热像仪技术一、医用红外热像仪发展综述红外热像技术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已有40多年历史,自从1956年英国医生Lawson用红外热像技术诊断乳腺癌以来,医用红外热像技术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医学会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红外热像分会,并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列入医科大学课程2011年红外热成像被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列入二级以上挂牌医院五项基本设备之一,同年被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列入二级及三级中医院设备配置标准案中的医院

3、共有诊断设备之一。2012年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将红外热成像正式列入中医医院诊疗配置表中,成为中医医院必备的仪器。二、红外热像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任何温度大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都要向外辐射能量,而人体所辐射电磁波的波长主要是在远红外区域,其波长范围为4~14µm,峰值为9.34µm,故利用波长为8~14µm的红外探测器可以方便地检测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通过接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利用影像光学和计算机技术,将人体表面的不同温度分布以黑白或伪彩色图像显示并记录下来。利用人体红外辐射成像原理,研究体表温度分布状态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三、红外热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4、一)红外热像与望诊1.红外热像与面诊。将面部划分为10个区域,分别对应不同脏腑,研究发现面部各脏腑反应区温度存在一定差别,表明正常人面部不同部位皮肤的红外辐射量是不同的。面部红外热图目、鼻、唇、额、颊、颏等区域的热值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平和体质人群面部热结构是两目温度最高,左右额头温度次之,鼻子温度最低,右面颊略高于左侧,嘴唇和下颏温度与额头接近,且偏颇体质或疾病状态人群面部热结构出现热秩序紊乱,其寒热偏离规律与中医理论吻合。2.红外热像与舌诊望舌是中医望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红外热像的引入拓展了中医学望舌的范围,使得舌温也可以视觉化。阴虚组舌尖、舌边、舌中的即刻温度均大于

5、正常舌;阴虚组舌尖、舌边的延时后温度也大于正常组。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湿热证5个病症与中医辨证理论吻合。(二)红外热像与中医辨证1.红外热像辅助脏腑辨证正常情况下,机体的代谢状况和热分布情况是有一定规律的,当机体的脏腑代谢水平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红外热图上显示的脏腑热能量高低,直接反映的是相应脏腑功能状态。肝气郁结证红外热图显示肝区可见多个团片状异常热分布,额头热像呈M型;心脾两虚证热图显示鼻区低热,心区低热,脐周为凉区;脾胃虚寒证热图显示胃区低热,大腹低热,唇低热;肺燥证热图显示胸廓出口、肺部、口唇高热;肾阴不足热图显示手心、面部热,腰

6、椎两侧热。将脏腑经络等在红外热图中进行定位,并根据热力学理论进行能量差异计算,通过比较正常人体热结构特征,研究中医证候与脏腑结构。2.红外热像辅助六经辨证采用红外热像仪探索三阴病皮温热像图热态分布特点显示:太阴病证以腹部、四肢皮温低为主。少阴病证,热化时督脉红外轨迹断续,全身皮温较高;寒化时周身皮温偏低,督脉红外轨迹或有局限;头面或手足心皮温高,余处低温者为阴盛格阳。厥阴病证皮温高低错杂。3.红外热像辅助辨证,指导治疗用红外热像技术辨识出高热阳明腑实证型。热图见患儿整个结肠区有异常热源,足阳明胃经热度升高,沿经多穴如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有异常热源,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少阴心经

7、见经络沿线温度升高现象,腋下及腹部脾经段热源升高,背部脾胃腧和肺腧穴附近有异常热源。处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减。患者服药即泻数次,排出黑黏大便,热退身凉,病愈。红外热图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健康人群双下肢温度差异高低不明显;气滞血瘀型与湿热痰滞型患者的患侧温度要比对侧温度高;而风寒湿滞型与肝肾亏虚型患者的患侧温度要比对侧温度低,为辨证施治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客观依据(三)红外热像与针灸经络1.红外热像辅助辨证,指导治疗在面瘫患者患侧局部取穴,分别采用电针和手捻针。发现电针后面部升温显著,远大于手捻针的升温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