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pdf

生物:2《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pdf

ID:57362608

大小:166.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12

生物:2《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生物:2《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生物:2《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pdf_第3页
生物:2《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pdf_第4页
生物:2《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2《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第四节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两栖类动物生殖与发育过程;2、举例说出两栖类运动的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学的能力,能从实践中获取资料。目标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保护青蛙及重的意识。点、教学重点、难点难点重点:1、举例说出两栖类在生殖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2、举例说出两栖类生殖和发育过程难点:描述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小论文片段及图片说明,使学生对于蛙的生教学殖发

2、育全过程有清晰的了解;并通过比较总结出两栖类的特点。准备1、相关影视及动画资料2、学生课前收集相关两栖类资料第四节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蛙的生殖与发育受精卵——[胚胎]——蝌蚪(幼体)——幼蛙——成蛙板书二、蛙的变态发育设计三、两栖类的特征幼体水生鳃呼吸成体多陆生肺呼吸教学1、两栖类动物可与爬行动物的特征区分注意比较后记2、注意一些字读音如:栖qī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述:大家在上学期曾经学过南京赵师秀的回答《约客》,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黄梅时(时间: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季节天

3、气逐渐转热问: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这两句诗描述青蛙进入繁了怎样一幅景象呢?殖的旺盛时期)述: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这节课我们就交流蛙的生殖以蛙为代表来了解一下两栖类动物的生殖[颜色:绿与发育与发育色、棕色(和环境有关)];述: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青蛙在外形、在生理上有些什么特征?没有鳞片和其他覆盖物、皮肤裸露,可分泌粘液;眼有眼脸,只对动的物体有反应;后肢发达,善跳跃、游泳——蛙泳;前脚讨论交流短小、支撑,吃害虫——保护青蛙;皮肤下有很多毛细血管,辅助呼吸——冬眠时依靠皮肤呼吸等。述:

4、蛙类究竟如何进行繁殖呢?请大家四人一小组阅读课本19-20页的内容,试着回答这样几人问题:1、who:哪一方发出交配信号?()2、when:交配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天气转暖)3、where:蛙的生殖与发育在何处进行?(水中)4、how:精子和卵细胞如何相遇?(体外受精)问:在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后,又进一步发生了什么变化呢?1、受精卵在胶质膜中进行细胞(受精后2-4h)分裂,形成胚胎。(卵处有2-3层胶质膜,可被精子穿透,并在形成受精卵后吸水膨胀漂浮水面,以利于充分接受照和积累以育所需的热量。此外胶

5、质膜还可促进精子正常受精,保护受精卵,使胚胎免遭污染、机械损伤、病菌入侵及水生动物吞食)2、胚胎发育形成蛙的幼体——蝌蚪问:蝌蚪有哪些特征?(1)用鳃呼吸(外鳃——内鳃)

6、

7、(视频)变态发育(2)有尾无足咽部述:蝌蚪进一步发育,先长出后肢,然后长出前肢,尾、内鳃逐渐消失,肺逐渐形(填表)也可成,蝌蚪发育为幼蛙。完成课后第3题幼蛙离开水登上陆地,发育为成蛙(动画)问:大家想一想,在蛙的发育过程中经历两栖纲特了哪些阶段?征答:受精卵蝌述:大家能不能比较一下蝌蚪与成蛙在外蚪、幼蛙、成部形态上有哪些不同呢

8、?蛙问:生活习性上呢?(水生——陆生)问:很显然,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别,这样发育方式称为什么?述:和青蛙一样,像蟾蜍、大鲵、蠓螈这些,其他两栖动物也是进行变态发育的。答:变态发育述:说到这里,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已经很清楚了,大家能否自己小结一下两栖类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有些什么特征呢?小结:两栖幼体水生鳃呼吸成体多陆生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