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课件.ppt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课件.ppt

ID:57444960

大小:313.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8-19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课件.ppt_第1页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课件.ppt_第2页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课件.ppt_第3页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课件.ppt_第4页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语》复习一、孔子的治国思想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二、“克己复礼”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所谓礼是指周公制定的周礼,这是西周君主等级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和

3、体制,是君主和臣民共同遵守的原则。孔子认为只有恢复西周礼治才是“礼崩乐坏”社会的出路。2、在孔子看来,礼应该是上至天子,下到庶民,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二、“克己复礼”3、“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

4、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第1章》)。4、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礼与仁的关系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是“仁”的外化,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就无所谓“礼”了。三、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处世态度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5、2、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表现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虽然离职还乡,但是仍然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表现了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2、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3、使子路反见之:“荷蓧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6、,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不为者—隐士接舆、长沮、桀溺、丈人、荷蒉者等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隐士,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隐士对孔子的态度1、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

7、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2、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3、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四、孔子的仁爱观1、“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2、“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

8、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孔子的仁爱观3、孔子的“仁”是以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