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虎学校特色教育.docx

踏虎学校特色教育.docx

ID:57583116

大小:432.29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8-27

踏虎学校特色教育.docx_第1页
踏虎学校特色教育.docx_第2页
踏虎学校特色教育.docx_第3页
踏虎学校特色教育.docx_第4页
踏虎学校特色教育.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踏虎学校特色教育.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踏虎学校特色教育---------踏虎凿花一、背景至今仍在湘西地区流传并为人们所喜爱的剪纸艺术被当地人称为凿花,凿花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因其主要源于湘西泸溪县的踏虎乡,也被称为踏虎凿花。2008年6月,踏虎凿花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凿花的出现与苗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是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模,苗家妇女一般先要将构思好的花样剪铰出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绣模穿针刺绣。过去多是苗家妇女自己剪绣模,到了后来绣模从绣花工艺中独立出来,才逐渐出现了专门的剪纸艺人,被

2、称为“花客”。经过历代“花客”的不断摸索,湘西凿花以其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花样繁多、风格独特等艺术特色而享誉于世。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老一辈的“花客”们如黄靠天(1923~1997)、邓兴隆(1949~2010)等大师都已相继去世,而作为黄靠天的关门弟子,踏虎凿花的传承人杨桂军仍然肩负着“花客”的使命,一直在从事着自己钟爱的凿花事业。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踏虎凿花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凿花作为绣模的传统功能正日渐消退,而其装饰性、地域性则愈加凸显。就其艺术的表现内容而言,当代“花客”们也开始更多地通过凿花这一传

3、统的创作手法来表现苗族的民俗风情,而杨桂军就是其中一位将凿花的传统风格赋予时代气息的佼佼者。杨桂军(1954~)出生于泸溪县合水镇晒洲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爷爷是村里的一名剪纸好手,更是杨桂为弘扬民间艺术,杨桂军参加了由泸溪县美协筹划的凿花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08年,随着踏虎凿花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桂军也因为工作突出被调到县里工作。2009年(55岁),泸溪县成立了踏虎凿花传习所,杨桂军和所里的同志一起肩负着为踏虎凿花的保护和传承的重任,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名学徒从传习所里陆续出师。2011年(

4、57岁),杨桂军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如《苗寨六月六》、《湘西碾米》、《打油图》等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剪纸艺术大奖。同年,杨桂军还受邀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远赴北京展示了其精湛的凿花技艺。作为踏虎凿花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桂军始终心系凿花手艺传承的责任,除了在泸溪踏虎凿花传习所里传授凿花,他还在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完小担任纸艺老师,为踏虎凿花的发展和传承尽着自己的最大力量。2杨桂军民俗凿花作品的分类杨桂军是一位多产的“花客”,走进他平时工作的踏虎

5、凿花传习所,一张张刻画精美的凿花作品马上映入眼帘,那些展示出来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由杨桂军所创作的。他的作品主要是以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为题材,这些民俗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湘西地区苗家人的日常生活类和农业生产类。2.1以湘西苗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图1冲糍图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更是丰富多彩的。《冲糍图》(见图1)是杨桂军以苗家人“打糍粑”为题材的一幅凿花。在湘西民俗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打糍粑”的传统,每逢春节将至,苗家人就会将蒸煮好的糯米放入准备好的石槽,然后叫两个后生拿着中

6、间细两头粗、约一人高的木杵来冲击石槽里的糯米,直到糯米被击打成粘稠状,就可以用来做糍粑了。“打糍粑”是一件体力活,每到这时,邻里乡亲都会相互帮忙,尽管屋外天寒地冻,屋内则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热闹气氛,“打糍粑”蕴含着苗家人对丰收的喜庆和对未来的期望。《冲糍图》采用了圆形的团花构图,画面中心为三个裹着头巾、身着苗服的青年正在“打糍粑”,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喜庆的微笑;四个“福”字被对称地置于圆形上下左右四个方位,每个“福”字的两侧都有双鱼装饰;背景则是由饱满的稻穗构成的圆形发射,外面的一圈整齐的穗须让人联想到太阳的光芒。画面中,

7、贴着“丰”字的石槽、飘香的糯米以及稻穗和鱼看上去十分整体融洽,画面统一而生动,让人有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图2苗寨六月六赶集在湘西地区被称为“赶场”或“赶边边场”,这一风俗到现在仍十分流行。“赶场”对于苗家人而言,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单纯的买卖东西,更是一场隆重的社交活动。赶场这天,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此,买油盐、卖山货、侃白话、唱山歌等,同时,身着盛装的苗家姑娘和小伙子们也都带着期望而来,他们欢歌笑语并互相试探着进行交往,若是有看对眼的则会相互交换定情信物。可以说,赶场是苗家人追求个人幸福生活的写照。《苗寨六月六》(见图2)是杨桂

8、军创作的一幅以湘西“赶场”为主题的凿花,在长方形的构图中,二十多个苗族青年跃然纸上,他们在草地上或坐或立,神情、动态都十分自然,人群中的遮阳伞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儿,将赶场的气氛烘托得格外热烈和欢快。图3哭嫁“哭嫁”是苗族传统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