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oc

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oc

ID:57668376

大小:3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31

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oc_第1页
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oc_第2页
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oc_第3页
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oc_第4页
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摘要】: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指河岸两侧向岸坡爬升的由树木及其他植被组成的缓冲区域,其功能是防止由坡地地表径流、废水排放、地下径流和深层地下水流所带来的养分、沉积物、有机质、杀虫剂及其他污染物进入河溪系统。因而,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是河流水质保护的重要手段,对维系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学术界、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如何规划河岸植被缓冲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1)如何考虑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空间布局?

2、2)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宽度如何确定?3)在宽度确定的基础上,如何确定植物种类和植物组成?本项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比较,并根据平原河网地区地势平坦、快速城市化的特点,基于GIS平台,筛选和建立了一套适合平原河网地区的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技术和流程;同时通过对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的野外调研和数量分析,建立区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参照系;在此基础上,以上海滴水湖汇水区为例,利用“3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定量模拟汇水区的面源污染负荷、汇流路径,并确定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空间格局、宽度、植被种类和数量组成,最终实现区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定量规划。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从规划方法技

3、术、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概括:规划方法和技术:(1)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应建立在“参照系构建-汇水区划分-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和汇流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面源污染负荷及汇流路径确定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空间布局和宽度;二是在空间布局(位置)和宽度计算模拟的基础上,依据建立的河岸植被参照系,确定河岸植被的种类以及组成。(2)参照系建立: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的野外调研和数量分析,建立区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参照系。(3)汇水区划分:针对传统的汇水区划分方法在平原河网地区应用的局限性,本研究提出了适合平原河网地区汇水区的划分方法。在河网地

4、块内部,通过修正Getirana等的DEM融合算法,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的DEM融合算法,基于修正算法通过距离偏移矩阵运算和高程偏移矩阵运算,将影响径流特征的地物要素(如道路、建筑、坑塘以及排水管网)叠加到原始的“伪”DEM中,起到细化DEM的目的,提高平坦区域河网提取和汇水区边界模拟的精度。在河网概化的基础上,在MIKE11中建立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模型,依据水动力学模型模拟河道在水利控制设施(节制闸、出海闸以及翻水站等)调控作用下引水或排水期间河网的水位、流向以及水量等,确定各出水口所对应范围,完成汇水区的划分。(4)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及汇流路径分析:本研究通过修正

5、的SCS模型和PLOAD模型对单场次降雨条件下的面源污染负荷做了计算,并模拟了面源污染的汇流路径。(5)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基于面源污染途径确定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空间布局;通过对时间模型和水文模型进行修正,计算得到河岸植被缓冲带所需的最小宽度;依据参照系确定植物种类和数量组成。实证研究:(1)参照系建立:通过对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的野外调研,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8种河岸带植被类型。分别对8种河岸带植被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参照值。(2)汇水区划分:通过对汇水区内各出口水闸的开启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各出口水闸的开启状态会随着内河水位的变化而变化

6、,河网水流方向也呈周期性变化,滴水湖汇水区的范围是一个动态范围,伴随着出水口的改变而改变。滴水湖的汇水区范围共有三种方案,其中非引水期间(模式1)的汇水区范围最小,为76.15km2,此汇水区存在的持续时间最长,达到282d,引水期间(模式3)汇水区范围次之,面积为233.5km2,持续时间为80d,处于两者过渡状态(模式2)的汇水区范围持续时间最短,为3d,面积介于两者之间,为92.29km2。(3)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及汇流路径:从面源污染负荷计算结果来看,在汇水区划分模式2下的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与模式1类似,产生NH3-N、TN、TP和TSS总量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滴

7、水湖的东北侧,紧邻滴水湖的西侧区域产生的NH3-N、TN、TP和TSS总量较少。而汇水区划分模式3下产生NH3-N、TN、TP和TSS总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滴水湖的东北侧和西侧,东北侧区域内的面源污染较为集中,都集中在2号河网地块,与之相对应的是滴水湖西侧的面源污染呈散点状分布,各地块均有分布,且集中在河网地块中心位置。汇水区划分模式3下产生的面源污染产生的区域最广,对滴水湖水质的影响作用最大,对该模式下的面源污染防治也显得尤为重要。对面源污染的汇流路径进行分析,发现NH3-N、TN、TP和TSS的汇流路径均以B1(坡面径流-沟渠-1级河流)为主,其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