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

ID:57672586

大小:86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8-31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_第1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_第2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_第3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_第4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瓷壶欣赏——倒流壶倒流壶简介: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是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式之一。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装壶。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清乾隆·粉彩花鸟纹倒流壶11倒流壶原理  倒流壶运用了物理原理。倒流

2、壶的原理成为虹吸原理。倒流壶解剖面  为了解开魔壶的秘密,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魔壶进行了X光“透视”。于是,他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感知了先人的伟大。通过魔壶的剖面图,专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以此可以判断出,魔壶实际上是一只倒流壶。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结构原理11因此,魔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谜就迎刃而解了。  据史料记载,这种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已出现。随着时间的

3、推移,倒流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可以被做成具有多个内胆的,可以从一只壶内倒出不同液体的形式。由此看来,很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们就已经了解和会运用这个液面等高的原理了。11  可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倒流壶的呢?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和现场示范,原来倒流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倒”着作。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成型壶口封上,进炉烧制。  就是这个烧制陶瓷的窑炉,当时的陶瓷工匠也掌握了先进技术。根据考古分析,在唐代,耀州窑的烧窑温度就已经达到了1310℃。能达到这样一种高温主要归功于一种窑顶完全封闭的马蹄窑。这种

4、窑的先进之处在于,当火从火塘升起后先到窑顶,因为窑顶是封闭的,火只能沿着窑床往下运动。这样在火焰从窑底到窑顶的运动过程中,就可以对窑内的产品进行均匀烧制。最后的火从底部烟道排除。  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现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的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好多外国人在参观了倒流壶后钦佩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讲卫生,真了不起。其实倒流壶的“玄机”并不完全在这里,它的出现,展示了古人在陶瓷作品的设计、制造、烧制等各个环节上具有的先进工艺和高超水平。11北宋·青釉剔花倒装壶耀州窑通高19厘米腹径14.3厘米,足径12厘米。 

5、 此壶整体似一梨状,上部作双蒂式假壶盖,系虚设,不能打开。顶端与腹一侧置飞凤式提梁,凤首指向的另一侧贴塑母子狮。母狮张口作壶流,子狮在母狮腹下吸吮,造型生动、逼真。肩腹之间装饰乳钉纹、垂三角纹各一周。腹部剔刻缠枝宝相花纹,下刻仰莲纹一11周,由于花纹轮廓线外的隙地均被剔去,致使花纹凸起。刻花技术熟练,刀锋犀利,线条活泼流畅,布局适宜。底心有一大孔通腹,倒置可灌水,正置滴水不漏。腹下附圈足,略外撇。此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是宋代耀州窑瓷器精品的一个代表作。  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装

6、壶”。壶内置漏注与梅花孔衔接,酒通过漏注流入壶内,利用连通器内酒面等高的原理,由中心漏注来控制酒面,流下有同样的隔离装置,倒置时酒不致外溢,若外溢则表明酒已经装满。同样,将壶正置或倾斜倒酒时,因壶内中心漏注的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底孔也不会漏酒。此壶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11五代提梁倒流壶壶形状如橄榄,高29厘米,腹径15厘米,底足径8厘米。如笠帽尖式密封小顶盖,扁方短流上,隐约可见有棱纹痕。问号形小壶把耸立在肩上端;肩部饰倒垂莲瓣纹与胫部的仰莲瓣纹遥相呼应;肩腹交界处,壶把端底有较深手指按捺纹痕;壶把中脊,凹进一条较深的釉线痕。肩与

7、腹间突出一圈径0.7厘米的弦纹带,腹与胫之间,亦突出一圈1厘米宽的带纹。在这两条带纹间的,腹中部刻着两大朵缠枝牡丹:茎壮、叶肥、花大;叶、花瓣上,11还加刻多道带弧度的细丝纹。刀工粗犷犀利,是典型的耀州窑窑工,独特的斜切半刀的剔刻技法。玉环形底足,挖足较深,足墙外撇,底足注入口孔径3厘米。全器满釉,仅足端面露胎,呈灰白色。此壶装饰花纹图案、刀工刻法及瓷胎灰白色,均契合耀州窑的主要特征。从壶把造型、端底的指捺纹痕,以及花叶上加刻的带弧度的细丝纹来看,又具有隋唐器物之印记。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11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底部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cm,足

8、径6c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