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教学设计.doc

声现象教学设计.doc

ID:58035405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8

声现象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声现象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声现象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声现象教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

4、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二、探究活动:声是怎样产生的  1.教师简介:物理学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探究。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2.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体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  3.探究前的交流与合作:同学们对上述问题,各自有哪些猜想与假设?写在草稿本上,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如何验证你的猜想与假设?  4.设计一个简单易做,又富有音乐美的实验。大米也能“跳舞”:用一部

5、录音机外接一只八寸嗽叭,大米数粒。当学生看到这些器材,顿时高兴起来,有的就叫起来,能听音乐了。将大米放入嗽叭“纸盆”上,让某一个学生触摸一下纸盆,然后放一段音乐。教师引导:眼看到什么?耳听到什么?此时,让某一个学生再触摸一下“纸盆”,让学生把两次触摸“纸盆”的感觉写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交流、讨论:(1)你对喇叭发声时和没有发声时的感觉各是什么?(2)大米为什么会“跳舞”?(3)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是什么?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教师起到引导、组织作用,学生除了“动眼”“动耳”“动脑”外,还

6、要动手参与,这种富有音乐享受的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容易被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三、重视学生身边器材,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做实验,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1.直尺能发声吗?2.怎样才能使直尺发声。3.发声时特征是什么?学生思维进一步活跃,让直尺发声的方法较多。  四、简单介绍物理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用的,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可以记录、保存声音,重现声音。如唱片、磁带、光盘等。  五、不完全探究活动  1.声音传播需要载体──介质,课本第14

7、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结论:固体能传声。此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探究活动思路。  2.演示:课本第14页图1.1-4,证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每个学生将适量水倒入自己的杯子中,用勺子敲击杯子上部。边敲边触摸杯子,再一次体验发声体的振动,耳听声、眼观察回缸中的水面。不仅听到声音,而且看到水波,将声波与水波类比,学生更容易理解声波,从而知道声也是一种波,把它叫做声波。  六、初步介绍数据、声速、回声概念。强调声速的读法和写法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学生

8、互相交流、讨论:本节课各自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耳”“动眼”“动脑”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简单设计实验的能力,初步理解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主要环节让学生总结)。  3.课文中的三个“想想议议”放到课外完成,学生查阅资料,可独立或互相交流合作完成。这样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新。教学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