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义管窥-论文.pdf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义管窥-论文.pdf

ID:58065879

大小:341.6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义管窥-论文.pdf_第1页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义管窥-论文.pdf_第2页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义管窥-论文.pdf_第3页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义管窥-论文.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义管窥-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8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义管窥康宁(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提要:《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句,因省略主语,关于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何晏的“修身立德说”、朱熹的“为学次第说”影响最大。但前说有偷换主语进行解释之嫌,后说则与先秦礼制不符。结合先秦礼乐思想及孔子的为政理想,可推知孔子所言应是“为政之次序”,即“因诗观风,依俗制礼,国治乐隆”。关键词: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义中图分类号:I(2o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4)04—0085—04

2、《论语·泰伯》载:“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为古代汉语有省略主语的习惯,故历来对此句众说纷纭,大致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归为四说:邢疏云:“此章明人以德为本,学为末。”朱熹引尹氏日:第一,立身成德说,见何晏《论语集解》。“德行,本也。文艺,末也。”关于“学文”,何晏引马融注:“文第二,为学之次第。见朱熹《四书集注》。者,古之遗文。”邢疏云:“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第三,为政之次序。见(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引王《礼》《乐》《易》《春秋》六经是

3、也。”朱熹《集注》也说:“文,谓弼说。《诗》《书》六艺之文。”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曲礼》:“人生十第四,三句皆说《诗》。见于韩愈、李翱《论语笔解》,(清)年日幼学。”又引《内则》:“朝夕学幼仪,请肆简谅,十有三年,李光地《榕村四书说·读论语刮记》与之略同。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先以上诸说均有合理之处,但存在着与孔子思想不合、与先之以孝悌诸行,而学文后之者。”秦礼制不符、阐释逻辑错误等问题,现将各家之说一一辨正,力由此可见,孔子认为修身进阶,起于孝悌、谨信、泛爱众等求能窥见孔子原意。“

4、仁德”。即学者之修身先起于德行,“学有余力”,再去学习包一、各家解说辨正括《诗》在内的“文”。(一)诸说中,最后一种说法见于韩愈、李翱《论语笔解》综上所述,包、邢二人关于“修身先起于学《诗》”的解释,韩日:“三者皆起于诗而已,先儒略之,遂惑於二并不得孔子之意。矣”。李日:“诗者,起于吟咏情性者也,发乎情,是起2.不仅如此,何晏、邢爵的解释还有偷换主语的嫌疑于苛也,止乎礼义,是立于礼也,删苛而乐正雅颂,是依二人之注,若将“兴于诗”解释为“修身兴(起)于学诗”,成於乐也,三经一原也,退之得之矣,包氏无取焉。”这句话主语应为“修

5、身”,按照并列的关系,则“兴”、“立”、此说对包、邢前说予以否定,自立其说,认为三句都在说“成”都属谓语动词,后两句应解为“修身立于学礼”;“修身成《诗》。但韩愈语焉不详,李翱也未从字面逐字解释,过于粗泛,于学乐”。但邢爵的后两句却解释为“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故最不可取。学乐”,在解释的过程中偷换了主语,谓语动词摇身一变,成为(二)诸说之中,以前二种影响最大动宾短语,进而成为主语。即与“兴”并列的“立、成”在阐释1.第一种“修身立德”说,见《论语集解》时,属性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包咸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古汉语中

6、常有省略主语的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象,因此为阐释提供了很大空间,也为阐释者偷换主语提供了身”;“乐,所以成性”。方便。邢疏云:包、邢之所以偷换主语,是因为若将“修身”作为主语,则此章记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修身)立于学礼”,“(修身)成于学乐”都与孔子思想相身,当先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矛盾。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首先,“(修身)立于学礼”,似乎与孔子关于修身的其他两然后乐以成之也。句话,“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学礼,无以立

7、”相类似。但是清代尊奉汉学,如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就承何晏《集解》从逻辑上讲,这两句话,只是强调了人“知礼”、“学礼”是“立”而来:“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并进行了详细论证。的充分条件,并非说“礼”是“立”的必要条件。依据包、邢的注疏,“兴于诗”即为“修身先起于学(诗)”。纵观《论语》,“礼”对于人之修身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但与可这个命题,符合孔子的思想吗?道德内核“仁”相比,“礼”是外延、次要的,若失去“仁”之内核,《论语·学而》载:“礼”只能算“仪”②。正如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考》中言:“周之86甘肃社会科学20

8、14年第4期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据杨伯峻先生总结,《论语》里《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提到“礼”,包括“礼乐”并言的,共75次,但“仁”却提到109次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之多,即孔子“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L2J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